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和两汉重要封国所在地,汉代墓葬数量众多,为进行汉代墓葬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是对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概括来说,全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概述徐州地区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及徐州汉墓的发现、发掘和研究状况,阐述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目的、意义,并对本文的篇章结构和主要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徐州汉墓的考古学基础研究,包括第二、三章。第二章,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对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的墓葬形制、陪葬品及相关问题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墓主进行推测,与帝陵及其他地区的诸侯王墓进行比较,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章,徐州地区中小型汉墓形制与典型陪葬品的考古学研究。根据不同的特征,将徐州地区的中小型汉墓区分为六大类,每类再进行类型学研究;对出土陶器中的典型器物进行类型学研究。在以上基础上对徐州汉墓进行分期断代,探讨其发展演变规律,并与周边地区汉代墓葬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徐州汉墓的地域特征。第三部分探讨徐州汉墓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第四、五、六、七章。第四章,具有封国特色的汉代徐州政治。通过墓葬的研究对汉代徐州的政治概况、封国机构、都城建制及社会制度等进行探讨。研究可知汉代徐州地区的政治具有较强的封国政治特色,是诸侯国与地方地主阶级共同发展的政治史,同时又体现出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诸侯王权力下降,地主势力增强的政治特点。第五章,汉代思想对徐州汉墓的影响及体现。徐州汉墓受社会思想影响较大并有很多体现,较为突出的有儒家伦理思想、原始道教思想和早期佛教思想等,而最为直接、丰富的为丧葬思想,事死如事生思想、升仙思想、厚葬与薄葬思想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丧葬的态度。第六章,繁荣发展的汉代徐州经济。徐州汉墓作为当时经济发展的载体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当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主要的经济门类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快发展,并取得较大成就,一些还居于领先地位。第七章,丰富的物质生活。徐州汉墓反映的衣、食、住、行等内容,折射出汉代徐州物质生活的丰富多样。这些物质生活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较为相符的,同时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即不同等级差别较大,庄园经济特色明显,虽然地方特色较浓,但却不脱离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第四部分第八章,徐州汉墓相关问题研究。主要就徐州汉墓的修建、汉画像石墓的发展过程,夫妻合葬墓、陪葬墓与陪葬坑及车马陪葬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对汉代徐州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化、社会思想的转变等均有反映,如诸侯王权的衰落、墓主身份地位的差异、家庭伦理的展现、对死后世界的重视、丧葬思想的转变、期望升仙的渴求及相关科学技术等等。因此本部分是对前文相关研究的补充。第五部分第九章,汉代徐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徐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征进行分析。汉代徐州地域文化是在对前代文化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在汉代大一统文化形成的氛围下,经过淘汰及不断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封国性、不平衡性和趋同性的地域特征。它对统一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很多是开创性的,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汉文化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综上,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系统梳理,对徐州汉墓进行了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建立了年代序列;对徐州汉墓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思想、物质生活面貌等社会内容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徐州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其在统一汉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总之,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历史文献等对徐州汉代墓葬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等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