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是观察事件的内部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体问题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着”(指位于动词后的“-着”,以下同)与“Be+V-ing”各是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体标记,“Be+V-ing”通常被称作英语进行体标记,而“-着”在一定时期的某些论著中(如《汉语口语语法》)也被认为是汉语“进行体”的体标记,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即使不使用“汉语进行体”这一术语,国内外很多语法学家也承认“-着”有表“动作进行”的功能。在英汉互译作品中,二者有时可以对译,有时又不行。可见,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许多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着”也是欧美留学生习得难点之一。 本文以Smith的双部理论为基础,对汉语“-着”和英语进行体“Be+V-ing”结构进行了比较。在句法-语义结合层面,归纳了汉语和英语的五种情状类型(活动,完结,成就,瞬时,静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考察了不同情状类型与“-着”和Be+V-ing结构的相容情况。在语义层面,通过前人对汉语“-着”和英语进行体语义本质的阐述,假设二者在语义本质上的共性是都具有“非完整性”和“持续性”,差别在于“-着”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而英语进行体只具有“动态性”。之后,通过深入分析五种情状与二者的相容情况验证了这一假设。在语用层面,归纳了“-着”与英语进行体的主要语用功能,二者都有描述功能,不同点在于“-着”的描述功能具有静态性,背景性和客观性,而英语进行体的描述功能具有动态性和时间上的灵活性。此外英语进行体还具有表情功能和礼貌功能,这些是“-着”不具备的。 最后,在汉英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联系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分析了针对欧美学生“-着”的学习与教学存在的问题,“-着”在教材中的编排的合理性,还讨论了针对欧美学生的“-着”的教学顺序、方法,设计了一份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