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着”与英语“Be+V-ing”对比及“-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是观察事件的内部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体问题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着”(指位于动词后的“-着”,以下同)与“Be+V-ing”各是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体标记,“Be+V-ing”通常被称作英语进行体标记,而“-着”在一定时期的某些论著中(如《汉语口语语法》)也被认为是汉语“进行体”的体标记,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即使不使用“汉语进行体”这一术语,国内外很多语法学家也承认“-着”有表“动作进行”的功能。在英汉互译作品中,二者有时可以对译,有时又不行。可见,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许多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着”也是欧美留学生习得难点之一。  本文以Smith的双部理论为基础,对汉语“-着”和英语进行体“Be+V-ing”结构进行了比较。在句法-语义结合层面,归纳了汉语和英语的五种情状类型(活动,完结,成就,瞬时,静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考察了不同情状类型与“-着”和Be+V-ing结构的相容情况。在语义层面,通过前人对汉语“-着”和英语进行体语义本质的阐述,假设二者在语义本质上的共性是都具有“非完整性”和“持续性”,差别在于“-着”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而英语进行体只具有“动态性”。之后,通过深入分析五种情状与二者的相容情况验证了这一假设。在语用层面,归纳了“-着”与英语进行体的主要语用功能,二者都有描述功能,不同点在于“-着”的描述功能具有静态性,背景性和客观性,而英语进行体的描述功能具有动态性和时间上的灵活性。此外英语进行体还具有表情功能和礼貌功能,这些是“-着”不具备的。  最后,在汉英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联系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分析了针对欧美学生“-着”的学习与教学存在的问题,“-着”在教材中的编排的合理性,还讨论了针对欧美学生的“-着”的教学顺序、方法,设计了一份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
其他文献
主体性“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国现代性自我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关涉到在现代性框架下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天下主义想象的丧失与
鲁迅与政治及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鲁迅的文学创作之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内在的自我选择,也有外在的现实影响,但无疑是在中外近现代政治文化语境下产生的
同事小李最近刚接手上级单位资助的一个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每完成一个阶段都要进行小结、制表上报。小结好写,可在制表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就是在文档中编辑完总结内容后,在插入表格时,由于表格内容较多,需要将表格设置成横向才行,这问题
期刊
学位
当代教育应该重视中小学生美育的发展,美育的同时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德育、智育的提升,领悟能力与感受能力的再创造,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
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1946-),英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代表作“黑质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包括《黄金罗盘》(The Golden Compass)《魔法神刀》(The subtle knif
清末民初是东北官话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从东北的地理特点、行政区划、民族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东北官话形成的历史背景、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