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应对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解构分析,对城乡土地空间优化路径与理念进行重新梳理,重构优化城乡土地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规划方法与开发利用模式,从而科学有效的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城乡土地空间规划,对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土地空间共生要素、土地空间共生动力机制、城乡土地共生空间分异,并通过共生空间开发布局评价体系的建立,构建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庆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城乡土地空间开发布局现状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的共生格局,并提出促进区域城乡土地空间共生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城乡土地空间规划,建立了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的共生理论。城乡土地空间共生系统是由不同类型的土地空间共生单元在一定条件的土地空间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土地空间共生模式构成的土地空间共生关系的集合,它由城乡土地空间共生单元、城乡土地空间共生模式和城乡土地空间共生环境三要素组成。 (2)城乡土地空间共生动力机制有共生指向原理、共生协同原理、共生动态原理。根据多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产生的空间功能,将城乡土地共生单元进行整合,划分出四种共生空间:以提供农产品、水源等基本生存物质为主体功能的生存共生空间;以提供工业品、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发展共生空间;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的生态共生空间;以保障区域其他空间功能秩序正常运转的保障共生空间。 (3)本文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土地空间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划分出的四种类型的城乡土地共生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城乡土地空间共生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区域内城乡土地共生空间开发布局现状特点进行研究,进而构建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的共生格局。 (4)通过对渝东南城乡土地共生空间综合评价,发现其各个共生空间分异较为清晰,各区县城乡土地空间共生性差异较大且分异清晰,但土地利用空间较优的“共生模式”尚未形成,各共生空间和共生单元协调性较差,共生环境的影响有好有坏。其中武隆县综合排名第一,土地保障共生空间较好,生存共生空间、发展共生空间和生态共生空间一般;黔江区综合排名第二,土地生存共生空间和发展共生空间较好,保障共生空间一般,生态共生空间较差;石柱土家族白治县综合排名第三,土地发展共生空间和生态共生空间一般,生存共生空间和保障共生空间较差;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综合排名第四,土地生存共生空间和生态共生空间较好,发展共生空间和保障共生空间较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综合排名第五,土地保障共生空间较好,生存共生空间一般,发展共生空间和生态共生空间较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综合排名第六,土地生存共生空间和保障共生空间一般,发展共生空间和生态共生空间较差。 (5)在渝东南城乡土地空间共生现状格局下,将渝东南城乡土地各共生空间进行空间格局构建,将各空间分为三级,并规划各级具体空间功能和任务,并坚持重点保护城乡土地生态共生空间,全力保证城乡土地生存共生空间,协调发展城乡土地发展共生空间,着力提升城乡土地保障共生空间。构建以武隆县为共生发展核心,生态保护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提高县域城乡发展水平;大力支持黔江区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两个发展共生空间核心发展点,发展经济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准绳,带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脱贫致富;重点保障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生存和保障空间建设,打好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提出坚持“瘦身”、疏通“经脉”、加强“健骨”、重在“凝魂”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乡土地空间共生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