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恭维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汉语语境下的恭维语及恭维答语的研究,并且极大多数只是孤立地研究它,并没有涉及具体的语境。恭维语是如此有趣的语言现象,它包含着社会准则和文化价值。此外,伴随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汉语中传统的语言使用模式也在发生并将适应这种变化。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特有的亲疏关系使得恭维答语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这篇论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亲疏关系理论以及顺应性理论为基础,研究汉语家庭情景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恭维答语的现象。本文提出了五个研究问题: a.汉语恭维语应答总体趋势如何? b.在家庭成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恭维语应答有何差异? c.父母中不同年龄群体的恭维语应答有何差异?孩子中不同年龄群体的恭维语应答有何差异? d.父母组和孩子组的恭维应答有何差异?e.不同教育背景的父母的恭维语应答有何差异?本次调查通过三种方式搜集资料,进而从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讨论。他们分别是从电视情景剧《家有儿女》中搜集的资料,访谈和自然观察得到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总体分布与传统模式不同,恭维语应答策略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群体间存在系统变异:a.汉语恭维语应答中的接受多于拒绝,显性接受是首选策略;b.母亲和女儿比父亲和儿子更倾向于显性接受,而父亲和儿子更倾向于显性否定和回避;c.父母组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显性接受,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显性拒绝和回避;孩子组都倾向于接受策略,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显性策略,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隐性策略;d.孩子组的接受性策略远高于父母组,父母组的拒绝性策略高于孩子组;e.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隐性接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倾向于使用显性拒绝和回避策略。本次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七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一章回顾了有关恭维语和恭维应答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三章介绍的本次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及数据的收集;第四章是研究结果,包括恭维语应答与年龄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这一研究的结果;最后是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