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植被指数不仅可以反映地表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也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检测各种灾害的重要因子。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同属蒙古高原,生产生活方式相近,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是中蒙两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地带。然而,中蒙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跨境影响严重。本文研究中蒙边境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可为中蒙边境地区防灾减灾及灾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2000-2013年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结合RS与GIS技术,分析了近14年中蒙边境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13年间生长季(4-10月)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其中,内蒙古境内和蒙古国境内生长季NDVI分别以0.0018/a和0.0021/a的速率增加。在研究时段内,内蒙古境内生长季NDVI平均值为0.23,蒙古国境内为0.19。从季节变化特征看,春(4-5月)、夏(6-8月)和秋季(9-10月)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植被NDVI的增加速率最快,内蒙古境内和蒙古国境内增加速率分别为0.0032/a和0.0042/a。2.从植被NDVI空间变化特征来看,2000-2013年内蒙古境内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86.88%,其中显著和极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央戈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狼山东部地区、阿巴嘎旗北部、锡林浩特市北部、东乌珠穆沁旗中部和北部与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苏木交界的地区。蒙古国境内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91.15%,其中显著和极显著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苏木西部地区和该省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交界的东方蒙古高平原地区。在季节空间变化尺度上,夏季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最大,并且蒙古国一侧各季节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均大于内蒙古一侧。3.从中蒙边境两侧NDVI变化特征对比来看,从缓冲1(距离国境线40km)到缓冲区3(距离国境线120km)内蒙古边境地区NDVI值在增加,而蒙古国边境地区NDVI值在减小。这说明,在内蒙古边境地区离国境线距离越远植被呈增加趋势,而蒙古国边境地区呈下降趋势。从剖面分析可知,在西南戈壁荒漠地区,很难区分两侧NDVI差异。在中部荒漠草原地区,剖面1上内蒙古和蒙古国NDVI差异最小,剖面3上差异最大。在东北典型和草甸草原地区,内蒙古剖面NDVI平均值普遍高于蒙古国平均值。两侧不同剖面NDVI差值随着与国境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在中部和东北地区。4.从中蒙边境典型区域(包括东乌珠穆沁旗、哈拉哈河苏木、马塔德苏木和额尔德尼查干苏木)NDVI变化特征看,近14年中蒙边境典型区域生长季和各季节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NDVI的增加速率最快,NDVI平均值最大。从生长季NDVI空间变化看,东乌珠穆沁旗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旗总面积的90.29%,其中显著和极限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旗中部和北部与哈拉哈河苏木接壤处;蒙古国区域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91.47%,主要分布在哈拉哈河苏木中部和马塔德苏木东北部。从季节NDVI空间变化看,典型区域各季节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其中夏季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最大。5.从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典型区域大部分地区生长季NDVI与降水量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分别占东乌珠穆沁旗和蒙古国区域总面积的98.97%和98.85%。而与温度之间表现为负相关的面积大于呈正相关的面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典型区域NDVI与降水量之间的正相关面积均大于与温度之间的正相关面积,并且与降水量之间为极显著负相关的地区非常少。这说明,降水量是促进典型区域大部分地区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降水量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畜牧压力不超过草场的载畜能力时不会对草原植被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原植被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蒙古国区域位于东方蒙古草原自然保护区内,因地广人稀,未受人类活动破坏,保持着自然原貌具有丰富草场资源。植被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