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下,乡村学校联网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置率持续增长,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得到极大重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乡村课堂,尤其是“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一方面,引发了传统乡村课堂的变革:使人们期待利用在线资源、专递课堂等手段打造的“互联网+乡村教育”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目前乡村教育落后现状;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网络融入与技术化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配置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得不到有效应用,没有起到支持乡村课堂教学的效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迫切需要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向教师的“深度应用”。对传统的乡村课堂教学而言,来自城市统一的标准化教材和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不适切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讲授式方法造成了课堂中知识传输、能力提升和情感培养层面的低效,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大困境。随着“网络资源课堂”、“同步专递课堂”、“翻转课堂”与“智慧课堂”等各种“互联网+课堂”的新尝试在各地兴起,课堂形态随之改变、教学流程随之颠覆,课堂中充满“弹性”和“变数”,“异步”和“同步”学习并存。“互联网+课堂”是否真正解决了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困境呢?本研究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互联网+”为乡村教师的“教”带来了什么(2)乡村教师“深度应用”的阻力是什么(3)“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笔者几次深入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黔东南州、贵州省遵义市的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考察,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参与式观察、开放型访谈、纸质和多媒体资料搜集等方法,辅之以标准化问卷和文献查阅,对考察学校乡村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收集的问卷、访谈记录及参与式观察所得的资料显示,在“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仍旧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1)“互联网+”给乡村课堂带来了“密集”的教学工具,一方面,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遭到了民办出身老教师的抵制;另一方面,也给年轻的特岗招考教师带来了应用迷茫。(2)“互联网+”给乡村课堂带来了海量的资源。乡村教师在应用资源时遇到了取舍和组合的难题,课堂教学中,乡村教师“资源搬家”和“资源拼盘”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这些城市倾向的教学资源与乡村学生的需求不符,与乡村特色资源难以融合。(3)“互联网+”给乡村课堂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乡村学校短期支教的骨干教师应用城市教学方法授课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变革使大量乡村教师难以适应新的角色转变;闭塞的乡村文化仍旧阻碍着互联网文化的浸入,“应试”仍是乡村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根深蒂固的“应试”理念造成了对乡村教师技术应用的支持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从技术、文化与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在技术层面,支持课堂教学的技术设备仍旧不能满足正常需要,乡村教师技术化教学工具难适应,错误的技术应用观阻碍了乡村教师的技术化教学;在文化层面,城乡文化差异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了“互联网+”与乡村教育的融合,具体表现为应试理念主导下校长信息化领导偏航,网络资源传递的城市文化与乡村师生需求相剥离;在能力素养方面,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是阻碍“深度应用”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高流动、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少、质量差是导致该群体应用能力难提升的重要原因。可以看出,“互联网+”环境下,乡村中小学“校校通”了,但乡村学校的应用理念还没通;课堂“班班通”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通。工具“密集”、资源“拿来”、方法“复制”造成了“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建立“互联网+课堂”从设计到应用的新范式,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品质。(1)城乡互动共赢的“互联网+”适应性设计:创设和谐的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生态,提升乡村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保障应用的外部支持,全面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激发应用的内部动力;建设基于乡村课堂生动发展的教学资源;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2)“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素质的新内涵:把优化教学作为乡村教师“一专多能”的本质目标,创建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新定位。(3)搭建城乡交互的“云课堂”:借助云平台搭建共享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借助智能手机打造乡村教师“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