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是其的病机特点,抑肝扶脾是最常用的治法。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而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情志调节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示我们抑肝扶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正是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抑肝扶脾法及健脾化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心理因素的影响,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病例4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服用痛泻要方合二术煎加减(药物组成:白术、苍术、芍药、陈皮、炙甘草、茯苓、厚朴、干姜、木香、泽泻、防风,并辨证加减),日1剂,对照组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茯苓、党参、炙甘草、白术、山药、莲子、薏苡仁、桔梗、砂仁、白扁豆,并辨证加减),日1剂,疗程1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观察,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BS-D患者心理因素分析与中国常模比较,IBS-D患者SAS、SDS得分均较正常上限高,其中,女性患者SAS、SDS得分均较男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BS症状的加重,患者SAS、SDS得分也相应上升,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2.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1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8.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治法对心理因素的影响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AS、SDS标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前、后组间SAS、SDS标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法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抑肝法并未显示出独立的改善心理状态作用。有效病例治疗后SDS标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O.05),而无效病例治疗则否,表明心理状态的改善与症状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进一步结合试验分组与疗效分组分析,同样存在类似变化,除了对照组有效病例SDS标准值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9)。结论抑肝扶脾、健脾祛湿两种治法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症状方面有相近的效果,两种治法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感受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抑肝法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并未显示出更优越的作用。推断抑肝扶脾法可能是通过改善临床症状,而使IBS-D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或者,基于“治脾以安五脏”理论,通过健脾可以达到抑肝的目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健脾法也具有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