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之前“君子”一词已经存在。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对国君和士大夫阶层的尊称,并无道德上的褒扬之意。根据《左传》、《诗经》、《易经》等文献记载,“君子”可用作自谦之词,有时指妻子对丈夫的称谓,有时指统军将帅,有时被赋予哲学含义成为矛盾对立统一的代名词。总之,对君子的理解仅仅处于模糊的思索阶段。 孔子期许君子人格要达到更深厚的道德层面,以至使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社会具普遍适用性,以成为君子为荣。君子事天立道,“道”对于君子而言是一种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君子人格风范的至高目标。同时君子敬天知命,对人力所不及之处即事物的必然性因素抱有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和敬畏。崇仁为本就要求仁者爱人、尊上敬长、兄友弟恭、执政以仁,对民众对生命万物要有博施济众之情怀。“仁”又具体包括谦恭、宽厚、诚信、敏捷、施惠、聪慧、勇敢、正直、敬畏等品德。君子守礼就是要修身以礼,“礼”不仅是具体的礼节、仪节,更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规范和文化精神。君子以义为质就是要维护公义,其他内在精神因素需要在“义”的调整权衡下才具有与事物相适应的合理性,必要时君子甚至要舍生取义。中庸不偏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要求君子凡事做到行之以中,不宜走极端。 君子完善自己德性的修养过程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完美的理论创作里甚至是标榜说教中,而是要在人伦社会里寻找着力点和归处。为仁由己不由人,君子通过回归自我和改变自我,从内外两方面生成和完善自己与社会需求的高度融合性。君子修己的目的治国安民、德惠四海,秉持的态度是以敬修己。君子是知识的主体,笃信好学意在强调君子要求实好学。为君子者善于学习,不仅学习文化典籍,还要在生活中善于向他人虚心求教。孔子君子人格的养成在现实世界里,需下切实的修养功夫,躬行践履,唯有力行方可实现大道。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避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讲究求真务实和恭敬谨慎的作风。 思想的传承有自身的魅力更是历史的选择,从儒家道统论,孔子君子观对儒家后人人格建构具有深刻影响。当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应从孔子君子之道中汲取精髓,因为仅靠法制化制度化的硬性规定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美好和谐。 总之,孔子塑造的理想人格——君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展现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美,在文明初期对启发个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深刻意义。这种完美人格的提出,标志着人由于认识自我价值进而要求建功立业的欣欣向荣的崭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