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在肺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应用放射治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从体积和直径方面观察肿瘤退缩程度,并同时观察未应用放疗增敏剂而单纯行放射治疗组的肿瘤退缩程度,并将两组进行比较,探究放疗增敏剂在肺癌放疗过程中的增敏作用,为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方法: 收集本院未经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单纯放疗的有26例,接受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治疗的30例。所有入组病人均系统的接受颅脑CT或者MRI检查;胸部CT检查;全身骨扫描;腹部B超、心电图、血常规和肝肾功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均无严重内科疾病,无肝、脑、骨等远处转移;治疗前的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正常;心肺功能良好,无明显的通气功能障碍。 患者仰卧位行CT定位扫描,按照指南勾画靶区,并制定放射治疗计划,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者适形调强放疗,常规分割照射,60Gy/30次,5次/周,分次照射间隔时间大于12小时。放射治疗增敏组从初次放疗开始于每周一、三、五静脉滴注甘氨双唑钠,甘氨双唑钠按照800mg/m2的剂量标准计算输入量,将甘氨双唑钠溶入100ml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在30分钟内完成静脉滴注,边滴注边观察患者的反应,用药结束后1小时内完成放射治疗,从初次放射治疗开始应用至最后一次放射治疗结束。 最后一次放射治疗结束后行CT检查,在CT图像上勾画肿瘤,测定肿瘤的体积、直径。计算单纯放射治疗组和应用放射治疗增敏剂组的放射治疗前CT和放射治疗后CT图像上肿瘤体积、直径的变化值,及肿瘤退缩比例或者增长比例即变化率,公式:体积变化率=肿瘤体积变化值/治疗前肿瘤的体积,直径变化率=肿瘤直径变化值/治疗前肿瘤的直径,变化率为正表明肿瘤退缩,变化率为负表明肿瘤增大,评价治疗效果。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取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单纯接受放射治疗组和放射治疗联合放疗增敏组在放射治疗前后的大体肿瘤体积分别为((27.60±16.72)cm3和(12.19±21.53)cm3)(t=2.570,P=0.000)、((28.35±17.54)cm3和(11.15±13.34)cm3)(t=3.017,P=0.000)。 2、单纯接受放射治疗组和放射治疗联合放疗增敏组在放射治疗前后的大体肿瘤直径分别为((2.45±6.34)cm和(1.16±6.25)cm)(t=2.460,P=0.000),((2.75±6.52)cm和(1.05±3.34)cm)(t=3.082,P=0.000)。 3、单纯接受放射治疗组在放射治疗前后的大体肿瘤体积变化率和直径变化率分别为(55.83±18.12)%和(52.65±6.52)%,而放射治疗联合放疗增敏组在放射治疗前后的大体肿瘤体积变化率和直径变化率分别为(60.67±19.35)%和(61.82±13.54)%。两组患者的体积变化率间和直径变化率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发现P<0.05。 结论: 1、无论单纯放射治疗组还是放射治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组的肿瘤体积在放射治疗后均有明显缩小。 2、无论单纯放射治疗组还是放射治疗联合甘氨双唑钠增敏组的肿瘤直径在放射治疗后均有明显缩小。 3、放射治疗联合甘氨双唑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能够使肿瘤在放射治疗后有明显退缩,并且不增加放疗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