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VBI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天津市南开医院的140例VBI性眩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伴随症状、中医辨证分型、眩晕程度、病程、既往疾病史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1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对象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以及X线片、TCD、MRA影像学检查等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80例,眩晕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其中眩晕组患者年龄范围27~80岁,平均年龄59.91±8.69岁,男性57例,女性83例,男女比例为1:1.46;对照组人群140例,年龄范围30~74岁,平均年龄为59.55±8.78岁,男性61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为1:1.30;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BI性眩晕患者最常见临床症状为恶心(57.14%),其次为视物旋转或模糊(41.43%)、头痛(37.86%)、呕吐(26.43%)。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中阻型比例最大(42.1%),其次是肝阳上亢型(31.4%)、气血亏虚型(12.1%),肾精不足型(10.7%),瘀血阻窍型(3.6%)比例较小;肝阳上亢型以45~59岁患者较多,其余中医证型均以≥60岁患者较多(P<0.05);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患者病程较短,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肾精不足型病程较长(P<0.05)。患者病程时间平均为1.23±0.34年,病程时间多为1~3年(47.1%),年龄较大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患者眩晕程度与年龄段差异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时间与眩晕发作时晕眩程度未显示相关性(P>0.05)。既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47.9%)、颈椎病(27.8%),其次是脑梗死(25.0%)和冠心病(22.1%)。患者临床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为95.7%,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9.3%和26.5%,不同年龄段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疗效显著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载脂蛋白A1(Apo A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低于对照组(P<0.001);眩晕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5);女性患者TC异常率高于男性(P<0.05),45~59岁患者LDL-C异常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眩晕组患者血浆粘度(PV)、血沉(ESR)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异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1)。X线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X线显示以颈椎退行性变较多(73.6%),其次是骨质增生(48.5%)、椎间隙狭窄(15.0%)。眩晕组患者X线片异常改变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年龄较大者、病程较长患者X线片异常改变比例较高(P<0.05);不同证型眩晕患者,痰湿中阻型X线片异常率较高(P<0.05)。TCD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VB)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均低于对照组人群(P<0.001),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眩晕组患者TCD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两组对象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改变均以血流减慢比例较高(P<0.01)。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以血流减慢比例较高,病程较短患者以血流加快比例较高(P<0.05);肝阳上亢型以血流速度增快比例较高,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以血流速度减慢比例较高(P<0.05)。MRA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MRA改变以双侧椎动脉迂曲、移位、受压为主(38.3%),眩晕组患者颈椎MRA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MRA异常比例较高(P<0.01)。结论:VBI性眩晕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VBI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脂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血管病变等。建议早期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进展,合理干预危险因素,预防颈椎疾病,减少VBI性眩晕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