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常见病,总体发病率为每年4.3/10万,老年人发病率较高,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临床表现特点是存在发作“扳机点”。目前T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且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致病的。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很多,但多为破坏性治疗,且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开展对本病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老年性神经疾病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对辣椒素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低浓度或小剂量应用辣椒素时,可使兴奋性神经纤维出现脱敏现象,产生阻滞效应,不但对辣椒素的刺激不发生反应,而且对其他伤害性刺激同样反应迟钝。高浓度或大剂量应用辣椒素时,出现选择性神经破坏作用,表现为无髓鞘纤维(C类纤维)神经元数量减少,C类纤维丧失,各种痛觉传递递质减少,痛觉通路破坏达到止痛的效果,且对触觉及肌肉运动无明显影响。本实验就是通过不同浓度辣椒素直接施用于模型动物的三叉神经纤维,观察作用后的病理及神经生物学改变,探讨其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及原理。
实验目的
1、建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及病理学改变;
2、将不同浓度辣椒素溶液局部涂抹应用于模型大鼠眶下神经干,观察其对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以及传入神经中无髓鞘神经(C纤维)的形态学变化和三叉神经节中降钙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免疫阳性细胞的变化。
实验方法
1、大鼠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建立:同光路手术显微镜下眶下孔近端结扎大鼠眶下神经,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定量测试行为学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确定模型建立是否成功;观察模型大鼠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2、不同浓度辣椒素溶液治疗三叉神经痛大鼠的疗效观察:30只经上述方法确定为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健康成年SD大鼠(科称CCI-ION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用0.1%、2%、5%浓度辣椒素溶液、生理盐水和溶媒溶液直接涂抹在CCI-ION大鼠眶下神经干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行为学及痛阈的变化,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电镜下观察眶下神经干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三叉神经节中痛觉递质CGRP阳性颗粒的变化,评价辣椒素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
1、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的建立:结扎眶下神经约两周后,大鼠表现出对疼痛刺激反应敏感性增加的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病理表现与人类三叉神经痛的神经病变相似,呈类似脱髓鞘改变。
2、不同浓度辣椒素溶液局部用药于CCI-ION大鼠的治疗效果:治疗7天后,2%浓度组和5%浓度组的大鼠三叉神经痛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对疼痛刺激的反应阈值增高,病理变化呈现选择性损毁无髓鞘纤维C纤维,引起C纤维变性溶解,而有髓鞘纤维完好,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其三叉神经节中痛觉递质CGRP阳性颗粒显著减少,并测量CGRP阳性颗粒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0.1%浓度组治疗后对疼痛刺激的反应阈值仍处于原有水平,与生理盐水组及溶媒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下亦未见到神经结构发生改变,有髓鞘及无髓鞘纤维均未见改变,其三叉神经节中CGRP阳性颗粒无明显减少,阳性颗粒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本次实验通过对大鼠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可以造成三叉神经痛样大鼠模型,其病理表现为三叉神经根的脱髓鞘改变,三叉神经节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2、2%和5%浓度辣椒素溶液局部涂抹于眶下神经干可使CCI-ION大鼠三叉神经痛样表现明显减轻或消失,对于疼痛刺激的反应阈值升高,显示出明显治疗效果。 3、0.1%浓度辣椒素溶液对CCI-ION大鼠的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低浓度辣椒素仅仅引起暂时性的脱敏反应,超过一定时限传入神经功能即恢复正常,不能引起痛觉传入纤维发生器质性改变。
4、2%和5%浓度辣椒素溶液局部施用于眶下神经干,其治疗机制可能是一种选择性破坏治疗,选择性使无髓鞘纤维变性坏死,并减少三叉神经节内痛觉递质CGRP的释放,从而影响痛觉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