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首先探讨重度中暑早期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其次,研究不同程度降温毯降温能否改善热应激模型大鼠凝血、蛋白C系统功能,从而改善凝血-抗凝血系统平衡及预后。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87例重症中暑患者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在入院早期的生理指标及各脏器功能指标、凝血指标、ISTHDIC评分及MODS评分,并计算ISTH DIC评分及MODS评分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麻醉后接受加热灯照射直至肛温(rectal temperatures Tr)升至42℃后分为3组:热应激组(HS组)n=15;热应激+冰水降温毯组(HS+I组)n=15;热应激+冷水降温毯组(HS+C组)n=15;HS组置于室温环境(温度22±2℃,湿度42.75%)中,HS+I 组及HS+C 组大鼠分别置于(4±0.5℃)或(20±0.5℃)降温毯上降温15分钟后置于室温环境中,在热应激结束后180分钟及480分钟两个时间截点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64只SPF级雄性S 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15分钟组(NC 15min)n=8;正常对照 180 分钟组(NC 180min)n=8;HS 15min 组 n=8;HS 180min 组 n=8;HS+I 15min 组 n=8;HS+I 180min 组 n=8;HS+C 15min 组 n=8;HS+C 180min组n=8。在造模成功后分别于15分钟及18 0分钟时间截点采血处死大鼠并检测P T、血浆sTM及PC、APC水平;组织学检查:于上述两个时间截点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入院早期死亡组与存活组组间凝血系统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STH DIC评分与MODS评分具有相关性r=0.745;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接受降温毯降温后热应激大鼠的降温速度以HS+I组最快,HS+C组次之(P<0.05);降温毯降温可以改善热应激大鼠的生存率。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在热应激结束后两个时间截点HS+I组PT值低于HS组及HS+C组(p<0.05);在两个时间截点上,HS组血浆sTM水平最高(p>0.05),热应激后大鼠血浆PC、APC水平均有升高(p<0.05),在HS+I组及HS+C组,血浆APC水平及APC/PC值在两个时间截点上均增高(p<0.05),但并未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增加;HS组APC/PC值并未增加;组织病理学改变:热应激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HS组肝组织损伤程度重于HS+I组及HS+C组。结论: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同生存组相比,重度中暑死亡组患者入院早期即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凝血指标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降温毯降温可以改善热应激模型大鼠的生存率,H S+I组实验大鼠死亡率最低;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物理降温可以改善PC转化为APC的效率从而改善机体凝血系统,冰水降温毯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