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溶溶(1923-)堪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界的泰斗。在其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三百多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译自英、俄、日、意数种语言。他的译作充满童趣、通俗易懂、语言优美、可读性强,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成人的喜爱。因为任溶溶的翻译,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人物在中国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比如:古丽雅、洋葱头、匹若曹、皮皮、夏洛、威尔伯……。孩子们通过《安徒生童话全集》懂得了同情和人性,从《木偶奇遇记》明白了诚实的重要性,又从《夏洛的网》懂得珍惜友谊……。此外,任溶溶还创作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丁丁探案》等等,也同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目前学者对他的研究仍然相当匮乏,仅有少数学者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过较为粗略的研究,也有学者对其某些译品中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而针对任溶溶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全面综合地分析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研究可谓廖若星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特殊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极不平衡。此外,作为在翻译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译者,却在翻译史上长期遭遇蒙蔽,处于边缘化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才使得译者回到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背景下,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
本研究尝试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借助其“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和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事后惩戒”机制的阐释,通过创造性地将整个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翻译阶段、翻译阶段和后翻译阶段,系统地分析了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包括其在预翻译阶段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在翻译阶段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以及其在后翻译阶段通过译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研究发现,任溶溶的译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小读者,其本人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生命之所以能够“长存”,得益于其能动地选择“目标读者”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生态环境的显著要素,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多维适应”和“优化选择”,从而产生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品,最终达到了“适者生存”,“适者长存”。
研究同时发现,任溶溶在预翻译阶段倾向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感的原文本。而基于其在翻译阶段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研究总结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现目标文本语言的可读性、音乐性、幽默性、生动性和节奏感。(2)选用口语化色彩强的的词汇和语句,化抽象为具体,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达。(3)保留原文本的各种修辞手段,使中国儿童欣赏到原文本的修辞风格从而获得与原文本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4)在文化维翻译中,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确保可读性的同时向中国儿童呈现多彩的异域文化。此外,译者素质是译品“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判指标之一,因而优秀儿童文学翻译家应具备其相应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