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CPM)是一种内源性疼痛调节,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持续性疼痛(条件刺激)可以抑制施于身体另一部位的伤害性刺激(实验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知,即为人们所熟悉的“以痛镇痛”现象。条件刺激对实验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抑制程度反映了个体的CPM效率,即抑制越明显,CPM效率越高,内源性疼痛抑制功能越强。基于以往相关CPM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CPM)是一种内源性疼痛调节,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持续性疼痛(条件刺激)可以抑制施于身体另一部位的伤害性刺激(实验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知,即为人们所熟悉的“以痛镇痛”现象。条件刺激对实验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抑制程度反映了个体的CPM效率,即抑制越明显,CPM效率越高,内源性疼痛抑制功能越强。基于以往相关CPM功能测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疼痛敏感性人群的CPM效率会有所不同,而疼痛患者所采用的疼痛应对策略及对疼痛的评估(例如,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在CPM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CPM效率的同时,考虑疼痛应对策略和自我效能对高低疼痛敏感性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扩大我们对疼痛敏感性,CPM效率,认知因素和疼痛评估之间关系的理解。有研究假设,与低疼痛敏感性个体相比,高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倾向于更多采用消极的疼痛应对策略(例如,灾难化),更少地采用积极应对策略(例如,认知应对)及拥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CPM效率也越低。而疼痛应对策略及自我效能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PM效率。回顾以往文献,由Rosenstiel和Keef开发的疼痛应对策略问卷(Cop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CSQ)较好的测量了个体面对疼痛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CSQ也已广泛应用在美国及欧洲疼痛人群中,但在中国样本中其因子结构及信效度如何还未可知。为研究疼痛敏感性,CPM效率,认知应对因素和疼痛评估在中国慢性疼痛人群中的关系,有必要先探究CSQ在中国慢性疼痛人群中的因子结构及信效度。为此,研究一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测量了疼痛应对策略问卷在中国成年慢性疼痛患者(N=480)中的因子结构及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的等值测验。结果表明17题的CSQ(CSQ-17)模型满足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标准,且该模型男性和女性群体中意义一致,其中包括四个显著的因子:灾难化(catastrophizing)、分心(diversion)、再解释(reinterpretation)和认知应对(cognitive coping)。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取另一份人口统计学及疼痛情况类似的样本(N=3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与其他竞争模型相比,只有研究一得出的CSQ-17模型满足相应的拟合指数。性别等值测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新样本中的中国男性和女性群体中也具有一致意义。此外,在聚合效度上,CSQ-17中的灾难化分量表和认知应对分量表与理论上应该相关的量表相关(例如,疼痛功能障碍、疼痛负面情绪、疼痛自我效能感、抑郁等);在区分效度上,四个因子与理论上不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弱相关或不相关(例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并且在控制疼痛评估(例如,疼痛自我效能感)后仍可以部分预测疼痛功能障碍、疼痛强度、负性情绪、抑郁等相关指标。总的来说,本次研究表明,17题目,四因子的CSQ-17在中国男女疼痛样本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测量疼痛应对策略的可靠工具。研究三通过问卷筛选出具有高/低疼痛敏感性的健康中国大学生各90名(N=180),参与电刺激实验和/或受冷刺激实验以验证先前的假设,期间填写一系列问卷,包括研究一和研究二所得出的CSQ问卷及疼痛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疼痛敏感性水平(高敏感性组vs.低敏感性组)与CPM条件(控制组vs.CPM组);因变量为CPM效率,疼痛应对策略,疼痛自我效能,疼痛电刺激基线强度,疼痛强度(在冷水中),疼痛耐受程度(在冷水中)。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低疼痛敏感性个体而言,高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具有更低的CPM效率,应对疼痛时会更多地使用灾难化策略,而更少地使用认知应对策略。实验还表明CPM的效率与疼痛应对策略和自我效能感没有相关性,为相关实验提供了一种结果的可能性。综上所述,17题目、四因子的疼痛应对策略问卷在中国疼痛样本中因子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增量效度;且在男性和女性样本中意义一致,是测量疼痛应对策略的可靠工具。与低疼痛敏感性水平的人相比,高疼痛敏感性水平的人群具有更低的CPM效率,采用更多的灾难化策略和更少的认知应对策略,而疼痛应对策略及对疼痛的评估与CPM效率并无特殊相关。
其他文献
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ity)是指个体受到外部刺激,立马做出行为反应的倾向性,它是各种不良行为的成因之一,比如暴力犯罪、攻击性行为和自杀等。而焦虑(Anxiety)作为最常见的负面情绪状态之一,影响了个体的运动冲动性。虽然已经有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有关焦虑对运动冲动性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探究仍不充分。本研究主要假设为:随着焦虑水平升高,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也会随之升高,
攻击行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较常发生的问题行为,攻击行为尤其是以欺负为核心特征的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广泛。虽然一直在加大干预力度以减少此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攻击率仍然很高。此外,相关的研究表明,发起攻击的人也就是欺负者和报告为攻击目标的人(受欺负者)与其他个体相比更容易造成精神健康问题和行为失常。所以无论是欺负经验还是受欺负经验,对个体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会危及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稳步地发展。大量的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与城市居民一同投入到了建设城市的队伍中。同时,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这些被留在农村或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的儿童统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08)。据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余人
在当今时代,电子游戏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青年群体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他们期望在这种娱乐生活中追求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电子游戏带来的成瘾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损害玩家的生理健康、社交关系、认知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也会带来不少益处,动作电子游戏对玩家的视觉注意功能、空间认知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注意瞬脱作为注意加工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个体在识别多个连续的目标时,如果目标2出现在目标1之后的
暴力电子游戏对使用者的影响不只在一般认知过程中体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玩家的情绪反应和加工也会受到该类游戏的影响。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后,这种暴露能够使玩家对于血腥、痛苦、暴力行为这些负面刺激的情绪反应随着暴露量的增加逐渐减少,因而习惯于暴力场景的人在遇到相似场景时不会出现较高的生理唤起程度,共情能力受到影响,对于他人出现的痛苦情绪敏感度降低,并增加了他们自身对于愤怒等攻击性情绪的识别能力。因此可以推
在衰弱损伤领域中,感知不公平被定义为一种评价过程,其特点是倾向于将伤害或者疾病解释为对于正义原则的违反,将损失视为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以及将痛苦归咎为别人的责任(M.J.L.Sullivan et al.,2008)。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公平相关的评价是不良的疼痛相关后果和拖长的康复过程的显著影响因素。先前的研究表明,虽然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已经假设了感知不公平通常会导致愤怒,但研究人员也记
分类与类别归纳(Category-based induction)是人们组织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分类是判断两个(及以上)个体是否属于同一类别或个体是否属于某一类别的过程。类别归纳也叫属性归纳(property induction),是指利用类别成员关系知识,将类别已知属性拓展到新的类别成员的过程。先前研究对于分类与类别归纳是否具有相同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分类和类别归纳具有共同且平行的
研究目的:退役运动员的转型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田径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被喻为“运动之母”。四川田径占据了我国体育事业相当重要的一个板块,培养出许多优秀运动员,为我国田径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们的转型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四川省体育局针对退役运动员转型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退役运动
在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以及网络传媒等的宣传影响之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完美体重和身材,对形态有了新的追求,而减少能量摄入是个体最为常见的策略之一,同样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限制饮食是能量摄入的关键控制因素,也是体重形态控制的关键。限制性饮食作为饮食失调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行为,被认为是饮食失调的先驱,能够预测饮食失调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维吾尔族美食重油、重辣等特征,无疑会导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求和体育场馆资源有效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合理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提供社会服务便可以很好地缓解人民群众健身锻炼的需求。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正不断提高,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向体育领域进行融合发展,现有体育场馆对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智能化升级将成为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新机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