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全球杀虫剂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也是近些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杀虫剂[1]。其中,以吡虫啉为代表的新烟碱杀虫剂是所有杀虫剂中销售额居首位的品种,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一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其低广谱、高效、有选择性及对哺乳动物和环境安全,且与大多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等特点,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农药公司分别进行相关的研究用以类似物的开发,除吡虫啉外,已经相继开发上市多种新烟碱类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全球杀虫剂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也是近些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杀虫剂[1]。其中,以吡虫啉为代表的新烟碱杀虫剂是所有杀虫剂中销售额居首位的品种,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一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其低广谱、高效、有选择性及对哺乳动物和环境安全,且与大多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等特点,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农药公司分别进行相关的研究用以类似物的开发,除吡虫啉外,已经相继开发上市多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氯噻啉为近些年来新型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由我国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其化学名称为1-(2-氯-5-噻唑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1-(2-chloros-5-thiazolylmethyl)-N-nitroimida-zolin-2-ylideneamine),在茶园中主要用于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有害昆虫的防治。烟碱类农药属内吸性农药品种,在茶树上使用后会被茶树吸收、转运和代谢。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叶中氯噻啉等农药残留的代谢进程、代谢机理、代谢物残留水平、毒性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由于氯噻啉等农药在茶树体内的代谢物为痕量水平,在茶叶复杂的基质中直接鉴定的难度较大,而离体悬浮细胞为农药代谢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本实验以氯噻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为研究对象,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对茶叶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的扩大培养到茶叶愈伤组织的液体悬浮培养,建立起以茶叶悬浮细胞为材料,研究农药代谢物种类鉴定和代谢机理初步研究的平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龙井43”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前期实验为基础,选用“龙井43”无菌株叶片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对其秋冬季茶树叶片愈伤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MS+2,4-D 2.0 mg·L-1+KT 0.5 mg·L-1+6-BA 0.5 mg·L-1,p H 5.8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避光诱导30天,成功建立起茶树叶片组织培养的初代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质地酥松,颜色嫩白,生长速率高,适合液体悬浮培养。2.“龙井43”叶片细胞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以B5+2,4-D 1.0 mg·L-1+KT 0.1 mg·L-1为悬浮液体培养基,装液量40 m L/150 m L(150 m L容量瓶装液40 m L),称取3 g左右固体愈伤组织,用无菌刀片切碎后加入到培养基中,经过7-10天初代培养,培养条件为25±1℃,120 r·min-1对其继代并更换新鲜培养基的B5+2,4-D 1.0 mg·L-1+KT 0.1mg·L-1液体培养基,继续培养21-28天后再次继代,经过3-4次继代可分离出茶树叶片悬浮单细胞,并且悬浮细胞生长旺盛,代谢活力强,悬浮体系稳定,继代周期缩短,适合农药代谢物的研究。3.氯噻啉在茶树叶片内外的降解动态比较研究:选取长势相同的土培茶苗,分别滴加10μg氯噻啉标准品、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分别于0天、1天、3天、5天、7天、10天、14天摘取叶片,经过净化处理后,待UPLC-MS/MS检测。结果显示,叶片表面农药残留量在14天内,氯噻啉标准品从7.306μg降低至2.734μg,可湿性粉剂从8.925μg降低至3.836μg;氯噻啉在施药当天叶片即开始吸收,第0天(施药后2 h)茶树叶片吸收氯噻啉标准品0.044μg,吸收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0.057μg,第14天时,茶树叶片吸收氯噻啉标准品含量达到0.212μg,吸收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含量达到0.347μg;在14天内,氯噻啉标准品在叶片表面吸收率为2.12%,降解率62.58%;可湿性粉剂在叶片表面吸收率为3.47%,降解率为57.02%;由此说明,茶树叶片在氯噻啉施药当天即开始渗透吸收;且可湿性粉剂相对于氯噻啉标准品吸收率要高,可能原因为可湿性粉剂含有辅助剂有利于氯噻啉透过叶片蜡质层,从而促进叶片对氯噻啉的吸收。4.茶叶悬浮细胞中氯噻啉的代谢研究:以生长旺盛的茶叶悬浮细胞为材料,添加500μg·m L-1氯噻啉标准品400μL,取样间隔为5天,经过75天代谢实验后,通过HPLC检测,得出氯噻啉在悬浮细胞中的降解趋势图。结果表明,茶叶悬浮细胞并未对氯噻啉产生明显的降解作用,降解率仅为2%左右,通过对样品的初步检测后发现质荷比为198和216的氯噻啉疑似代谢物。5.其他新烟碱类农药在茶叶悬浮细胞中的代谢研究:挑选长势良好、生长活力旺盛且同一批次的悬浮细胞为材料,分别添加500μg·m L-1的噻虫嗪、啶虫脒各400μL至茶树叶片悬浮细胞中(装液量为150 m L锥形瓶装液40 m L),取样持续时间75天,制样后待HPLC检测,得出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悬浮细胞中的降解趋势图。结果表明,在75天内,噻虫嗪降解率为54.24%,啶虫脒没有明显降解作用。
其他文献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的主要活性物质,含有多个邻位或间位酚羟基,EGCG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脱质子反应氧化聚合形成自氧化产物。已有报道EGCG自氧化产物(EAOPs)具有与EGCG相同或有限减弱的抑制Tca8113与CT26癌细胞增殖及细胞毒作用,与EGCG相当的产生活性氧作用和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力作用,以及比EGCG更强的清除游离巯基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EGCG和EAOP
草甘膦具有抑制杂草时期长,杀草广谱和没有残留毒性的特点,而被人们在茶园中广泛地应用。茶树杂草防治过程中引起的除草剂对非靶标植物的影响是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茶树在草甘膦胁迫下生理生化的变化及转录组水平的响应,对于解析茶树受除草剂胁迫的机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茶树(舒茶早)为材料,研究了草甘膦对茶树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数据,从基因水平探究茶树对草甘膦胁迫的响应机理。所得主
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严峻,对污水处理工艺氮磷排放日益严格,急需采用更先进高效处理技术。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解决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碳源竞争和污泥龄矛盾,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课题组将SBR与接触氧化(BCO)两种工艺有机结合研发了一种新型反硝化除磷工艺(SBR-BCO工艺),相比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具有诸多优势。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尝试基于简化生物脱氮除磷动力学模型建立SBR-BCO反
本文选用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四个生态点2015-2016年度种植的3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主要籽粒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面粉糊化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和性状相关性,按品种混合四个生态点的30个小麦样品并磨粉制作面包、海绵蛋糕和酥性饼干等烘焙制品,检测面包、海绵蛋糕和酥性饼干的品质性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四个生态点间的容重、近红外仪参数、白度仪参数、RVA参数等17个品质性状的品种间(G)环境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是一种含锌酶类,其分子由两个亚基组成,一个位于酶的活性中心,起催化作用,另一个起稳定四级结构的作用。它以烟酰胺腺嘌呤2核苷酸为辅酶,催化伯醇和醛之间的可逆反应,是脱氢酶/还原酶(Dehydrogenase/reductase,MDR)蛋白基因超家族成员之一。植物中ADH是一个小的基因家族,ADH在抵抗涝害、冷害、干旱等胁迫条件中起重要作用,同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抗逆性,对于高产、稳产至关重要。而水稻作为喜温作物,低温胁迫便是阻碍其高产稳产的一大因素。因此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耐冷基因,鉴定耐冷种质资源,运用转基因方法鉴定耐冷基因并研究参与冷胁迫的分子机制对培育水稻抗逆品种极其重要。本文分成两大部分来解析鉴定耐冷品种、关联分析挖掘耐冷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耐冷基因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582份水稻资源进
宗教信仰是一个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宗教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历史根源和社会认识根源。群众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以及同宗教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仪式和组织活动,将填补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甚
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作为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烷基甘油单加氧酶等多种酶的重要辅因子,在生物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墨蝶呤还原酶(sepiapterin reductase,SPR)是BH4从头合成途径中最后一步反应酶。人们对由SPR突变所导致的人类BH4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尚缺清晰的认识。在不同的模型动物中展开大量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的了解该
‘湘南梨’(P.pyrifolia Nakai,cv.Xiang-nan)果皮呈褐色,但其芽变品种‘青皮湘南梨’果面着绿色。为深入研究‘湘南梨’果皮木栓质的形成机制,本文以盛花后25 d(果实发育初期)、75 d(果实转色时期)和150 d(果实成熟时期)‘湘南梨’及其绿皮芽变品种‘青皮湘南梨’的果实为试材,研究了梨发育过程中果皮色差以及硬度的变化,利用显微镜观察了两个梨品种的果皮结构;运用高效液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主要是由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arvum)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并可导致严重腹泻的一类寄生性原虫病。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宿主较为广泛,且世界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因此其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即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感染后可自愈,而免疫缺陷病个体(如艾滋病患者等)一旦感染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