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狭窄的遗传基础限制了其改良。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A.Chev. et Roehr.)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之一,与亚洲栽培稻具有相同的AA基因组,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基因库。然而与亚洲栽培稻之间的杂种不育严重阻碍了长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不育现象分子机制的阐明,对利用长雄野生稻改良亚洲栽培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课题组成员以长雄野生稻为供体、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RD23为受体及轮回亲本,通过连续的回交、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携带不同杂种不育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0)。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部分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RD23杂交后自交,形成10个BC7F2定位群体,对定位群体进行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调查,使用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   主要结果如下:   1.用732个SSR分子标记检测渗入到近等基因系中的长雄野生稻DNA片段并确定其位置。   2.与表型调查相结合,用SSR分子标记初步定位各群体中的育性位点。在第6染色体短臂末端RM587附近定位到配子消除基因S1;在第6染色体长臂末端RM5814-RM176之间定位了一个新的雄配子不育基因S44(t);在第11染色体RM332-RM1124之间发现了一个新的雄配子不育QTLqHS11。   3.对各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S1和S44(t)的作用方式基本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S44(t)对qHS11有上位性作用。   4.使用三个群体共2106个单株把S44(t)精细定位在RM20689-RM20695间约97.7kb的区域内。在这个区域中共有14个开放阅读框,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有7个基因为可能的候选基因。   研究结果为认识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有效地利用亚洲栽培稻近缘种中的有利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持;精细定位结果则对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亚洲栽培稻与其近缘稻种——长雄野生稻种间不育性的生物学基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在对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金鱼草的花器官发育的研究基础上,花发育的ABC模型被提出。根据这一模型,A类基因单独决定花萼的发育,A类和B类基因共同决定花瓣的发育,B类和C类基因共
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显著增加信道容量,提高频谱效率;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以其抗信道选择性衰落和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多媒体通信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数字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视频压缩技术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运动估计在视频压缩中最为耗时,其性能的
目的 从动物实验探索11C-AZD9291作为PET/CT示踪剂检测肺癌EGFR 19del突变的可行性.方法 将普通昆明小鼠随机分组并尾静脉注射11C-AZD9291,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不同小鼠器官并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逐年增加,并驱动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作为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必然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对土壤养分元素的需求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前进,导致了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绿色空间的减少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显著。作为城市生命
从图像序列中进行物体三维信息的恢复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三维人脸建模提供
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微波传感器以其无损、非接触、速度快、便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在传感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速数字系统设计已成为主流设计,而伴随着的信号完整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系统的设计。虽然,现在可以用EDA工具对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但所需的时间和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用来探测地下目标的雷达,天线系统是其关键部件。由于探地雷达经常采用无载波脉冲电磁波作为发射信号,从频域角度,要求探地雷达天线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