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状,站在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是指当事人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他们之间发生的不能自行化解的矛盾时的特有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间发生了某种无法自行解决的冲突或发现同伴行为和心目中的规范相违背的情况下,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发生意味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发生的频率占整个师幼互动频率的28%左右,频繁出现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幼儿相较于成人,不仅是一个特殊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也与成人有诸多差异,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告状表现出何种特点?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应对幼儿的这种行为?幼儿认知的发展水平,情感道德的发展水平以及学前儿童的模仿和观察学习的水平都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若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不当,轻则会使幼儿与同伴间和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重则会影响到使幼儿的性格与道德品质。笔者通过观察记录真实的幼儿告状案例,分析了幼儿告状事件的构成要素与时间过程,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场景化分为生活活动环节,区角活动环节,教育活动环节,户外活动环节与过渡活动环节。将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情境划分为行为困境告状与价值困境告状这两类,并站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有不同特点的角度分析了幼儿告状的起因与动机。在教师应对策略方面,笔者总结观察到的案例,分析了冷处理、公平裁决、规则重述、耐心引导、自行解决、批评双方、教师包办、偏见裁决、简单敷衍以及有意忽略这十种常见的教师应对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做了教师使用的频次分析,最后以前文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幼儿告状问题给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