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透视中“迷远法”的运用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以后山水画持续发展。中国山水画是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自然山水被赋予了其特殊的内涵与情感的表达,有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六法论”是中国画美术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和品评标准,最早提出“六法论”的是南齐谢赫。其在《古画品录》提出的:“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应物象形”能准确的把客观物象的形象在画纸中表现出来,能以小见大,达到“咫尺千里”之感,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客观对象的造型和空间感。中国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散点透视法的透视取景原理。与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比较,散点透视更能让画家冲破空间的限制,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能随心所欲的抒发自身的情感。北宋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韩拙在郭熙“三远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阔远、幽远、迷远”的“新三远”法,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韩拙的“三远法”是郭熙“三远法”的继承与发展,其“三远法”中的“迷远法”最为特别,表现了山水迷迷蒙蒙的感觉,强调了山水画的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韩拙的“迷远法”的透视法则,更适合表现南方景色,特别是运用于烟雨气候下的山水画创作。“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南方山水的著名代表,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潮湿多变,降雨量丰富,春季更是细雨绵绵,山水经常被烟雨雾霭所笼罩,时隐时现,漓江烟雨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典型的审美特征。得天独厚的桂林山水吸引了大批画家深入桂林写生创作,最早与桂林结缘的可追溯到北宋的米芾,清代石涛也出生于此,现代的山水著名画家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等,更是创作了无数以漓江山水为题材的中国画而闻名国内外。笔者在桂林生活三年,也深深的被桂林山水所吸引,并以桂林山水作为题材进行学习和创作,对“迷远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体会。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为山水画“迷远法”的概念与审美内涵。解释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迷远法”的定义,说明郭熙和韩拙的山水画透视法的关系,阐述“迷远法”的审美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山水画“迷远法”的表现特征及笔墨运用。讲述“迷远法”的观察方法、构图方式和意象造景,及其笔墨运用和意境的表现特征。第三部分是分析“迷远法”在桂林山水题材的山水画中的运用。通过对桂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桂林山水的审美特点等的研究,阐述“迷远法”与桂林山水审美特质的关系,并以名家作品的分析,来认识“迷远法”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第四部分为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迷远法”运用实践。
其他文献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更,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越加激烈,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实现科学的、高水平的医院管理,就必
电影《迷雾》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影片在空间设定上的特点推动了剧情的展开和多重主题的表现,使之超出一般商业恐怖片的水准。本文将从空间理论的视角,通过
克什米尔问题久拖未决,至今仍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是印巴关系的核心和症结所在。历史上,印巴之间三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该问题成为双方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从本体论和实践论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游戏”,“游戏精神”进行考察,探讨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游戏精神。对“游戏精神”内涵等方
作为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文化馆,应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行为,为文化馆的职能发展空间和社会文化效益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As a cultural center of a comp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采用SWOT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福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对福
冬春两季,羊肉制品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超市、宾馆、饭店、摊点的羊肉制品供不应求。羊肉加工制品适合中小型肉制品厂和家庭作坊加工经营,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门路。现介绍几种特色
梳篦,是梳子和篦箕的总称。常州梳篦的产生及其材质的选取都有着民俗文化基础,在俗信的基础上,她表达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的寄托。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结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苏州作家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从小说到电影却已经有了翻天覆的变化。姜文实质是把小说的基本线索采用了视觉上的唯美化处理,模糊时空消解
韩国资本市场法首次规定了金融适合性原则,在此之前,韩国法院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金融机构违反适合性原则的民事责任进行判决,确定了不能仅以违反适合性原则而应当结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