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以后山水画持续发展。中国山水画是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自然山水被赋予了其特殊的内涵与情感的表达,有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六法论”是中国画美术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和品评标准,最早提出“六法论”的是南齐谢赫。其在《古画品录》提出的:“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应物象形”能准确的把客观物象的形象在画纸中表现出来,能以小见大,达到“咫尺千里”之感,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客观对象的造型和空间感。中国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散点透视法的透视取景原理。与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比较,散点透视更能让画家冲破空间的限制,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能随心所欲的抒发自身的情感。北宋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韩拙在郭熙“三远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阔远、幽远、迷远”的“新三远”法,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韩拙的“三远法”是郭熙“三远法”的继承与发展,其“三远法”中的“迷远法”最为特别,表现了山水迷迷蒙蒙的感觉,强调了山水画的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韩拙的“迷远法”的透视法则,更适合表现南方景色,特别是运用于烟雨气候下的山水画创作。“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南方山水的著名代表,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潮湿多变,降雨量丰富,春季更是细雨绵绵,山水经常被烟雨雾霭所笼罩,时隐时现,漓江烟雨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典型的审美特征。得天独厚的桂林山水吸引了大批画家深入桂林写生创作,最早与桂林结缘的可追溯到北宋的米芾,清代石涛也出生于此,现代的山水著名画家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等,更是创作了无数以漓江山水为题材的中国画而闻名国内外。笔者在桂林生活三年,也深深的被桂林山水所吸引,并以桂林山水作为题材进行学习和创作,对“迷远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体会。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为山水画“迷远法”的概念与审美内涵。解释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迷远法”的定义,说明郭熙和韩拙的山水画透视法的关系,阐述“迷远法”的审美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山水画“迷远法”的表现特征及笔墨运用。讲述“迷远法”的观察方法、构图方式和意象造景,及其笔墨运用和意境的表现特征。第三部分是分析“迷远法”在桂林山水题材的山水画中的运用。通过对桂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桂林山水的审美特点等的研究,阐述“迷远法”与桂林山水审美特质的关系,并以名家作品的分析,来认识“迷远法”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第四部分为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迷远法”运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