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朋友圈历时八年发展,已成中国目前用户量最大、活跃度最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学界已从多角度对朋友圈展开研究,但鲜有关注用户的自我表露,而自我表露是支撑朋友圈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理论视角,结合朋友圈使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0后”大学生朋友圈自我表露展开研究。根据国外研究,本文将感知风险分为信息查看权限担忧、组织威胁、社交威胁,将感知收益分为维护现有关系的便利性、建立关系、印象管理、娱乐,按照社会渗透理论将自我表露分为深度和广度;根据具体实际,将朋友圈使用情况分为微信好友数量、分组屏蔽频率、朋友圈可见范围,引入人口特征变量,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对627份有效数据展开分析,首先对用户自我表露频率、方式、内容、倾向、深度、广度及感知风险、收益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接着对不同人口特征用户的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进行差异性分析,然后利用相关分析考察朋友圈使用情况与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的关系,最后考察隐私计算各因素与自我表露深度、广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用户的隐私计算以收益为主导,感知印象管理收益最强;用户也有一定的隐私风险意识,对信息查看权限的担忧最强烈,这样的隐私计算过程促成克制、表演式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广度高于深度,且倾向于表露正面信息。不同群体在朋友圈的隐私计算和自我表露存在差异,女性感知风险和收益高于男性,自我表露广度高于男性;研究生比本科生感知风险和收益更强,自我表露深度、广度更高;城市用户比农村用户感知收益更强,自我表露更广;“90后”同群内部不存在差异。微信好友数量与用户感知信息查看权限担忧、感知收益、自我表露呈正相关关系,杂而多的微信好友既加剧了风险又带来了收益;分组屏蔽、朋友圈可见范围两大隐私功能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更强,以技术增加用户安全感,减小隐私风险,更大限度获取收益。最后,用户在朋友圈感知的风险、收益与自我表露深度、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90后”大学生在朋友圈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在收益的驱动下,用户即使感知到了风险,也会进行自我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