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灵芝多糖对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及黏膜损伤的影响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现代医学也证明灵芝具有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降血压血脂血糖、抗氧化等诸多功效。多糖被认为是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本实验室以江西赣南人工栽培的黑灵芝为原料,分离纯化得到黑灵芝多糖PSG-1,前期已深入探讨PSG-1对巨噬细胞及脾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免疫抑制模型,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研究不同剂量的黑灵芝多糖对小鼠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及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现将本研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导致小鼠体质量减轻,胸腺萎缩,小肠组织黏膜屏障损伤,影响小鼠的消化吸收功能。黑灵芝多糖能够使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回升,胸腺指数增加,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同时,黑灵芝多糖可以增长绒毛长度,隐窝深度,使得V/C值显著增加。黑灵芝多糖还可以促进隐窝底部的干细胞分化、增殖为小肠杯状细胞,增加肠绒毛表面粘液的分泌量。可见,黑灵芝多糖对小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黑灵芝多糖能够促进免疫抑制小鼠小肠中细胞因子INF-α、IL-1β向正常状态的恢复,提高小肠中IgG、IgE、IgM以及血清中sIgA、IgE的释放量,参与机体体液免疫系统调节。此外,黑灵芝多糖还能促进小肠组织中IL-2、TNF-α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说明,环磷酰胺对正常小鼠肠道免疫环境具有破坏作用,黑灵芝多糖参与肠道免疫环境的调节。3、黑灵芝多糖能够促进小肠组织相关免疫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2、TLR-4、TLR-6)基因水平的表达,提高小肠T细胞向不同细胞亚群CD4~+T、CD8~+T细胞的分化、增殖,且对CD4~+T细胞影响更大,提高CD4~+T/CD8~+T比值。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中Th1、Th2、Th17和Treg细胞分泌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W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蛋白水平的表达发现:PSG-1可以调节小肠组织不同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关键蛋白(T-bet、GATA-3、RORγt和Foxp3)的表达,进而可能促进Th1/Th2细胞平衡、Th17/Treg细胞平衡的恢复。最后,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黑灵芝多糖促进小肠组织IgA分泌细胞的表达,增强主效应因子sIgA的分泌。综合表明,黑灵芝多糖促进小肠细胞分化的可能路径为:免疫细胞表面受体TLRs识别PSG-1的刺激,促进T细胞分化为CD4~+T、CD8~+T细胞,初始CD4~+T细胞在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下主要分化为Th1、Th2、Th17和Treg四类T细胞亚群,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活化B细胞,促进IgA浆细胞的增殖,成熟IgA浆细胞通过分泌s IgA抗体参与肠道黏膜免疫。
其他文献
<正>10月22日至28日,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成就展览系列之一的"世界硒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就展"在北京民
目的在急诊胃出血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胃出血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使用外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28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有14例患者,
<正>推荐理由:电子书包不仅仅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打通了家校之间的距离,使得家校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学习。嘉定实验小学采取自带设备(BYOD)的形式,使得家校之间互通,也使
<正>在传统多媒体设备维修资料中讲述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检测好坏,往往需要先将元件拆下,然后再检测其好坏。这种检测方法虽然检测准确程度高,但由于拆元件麻烦,尤其集成电
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可促进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的流失,流失量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有关。田间观测和室内模拟淋洗试验的结果都表明,径流或淋出液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土壤的交换态(
<正>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但课
在HIV/AIDS患者中,皮肤黏膜损害是重要的临床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可作为HIV/AIDS诊断的重要线索,也是免疫状况观察的重要指标,现从HIV/AIDS患者相关感染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