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广泛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在尽可能地团结各方进步势力,包括各类知识分子,以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其中的文艺刊物,也成为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起文化使命的重要阵地。《杂志》便是中共团结知识分子,引领上海沦陷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阵地,其具有的鲜明的文化使命印记,是探寻和研究我党在抗战时期所坚守和践行文化使命的一个典型样本。“孤岛”时期的《杂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与红色倾向,对日本的殖民政策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用文字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激发中华民族精神是前期《杂志》最重要的文化使命。随着“孤岛”的完全沦陷,为自我保全,也为在日伪统治下的上海给“不甘缄默的人”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杂志》经历了从公开到转向暗地坚守文化使命的过程。《杂志》的策略性转型,以及在上海完全沦陷后依然坚守文化使命的担当,与中共当时的文化政策不无关系。在以潘汉年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的支持下,《杂志》采取了“去政治化”策略,以便在自我保全的同时传递自己的文化使命。本文便是围绕《杂志》的前后两次停刊与复刊,着重分析《杂志》文化使命的传达,以及《杂志》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是怎样采取“去政治化”的生存策略;又是如何在日本侵略者营造的文化恐怖中坚持参与上海的文化建设,来达到对日本文化殖民进行抵制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坚守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从《杂志》的创刊过程,内容与风格,探讨前期《杂志》的文化使命,以此形成与后期《杂志》的“中立”姿态的对比研究。前期杂志的政治性、民族性、红色倾向是其坚定立场的体现,正是在这一立场下,《杂志》对日本的殖民政策有着严酷的揭露与讽刺。其高亢激扬的“文学反抗”姿态体现在一系列的抗日作品上。第二章分析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上海文化环境,讨论上海文学期刊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艰难求生概况,由此分析《杂志》进行转型的背景和原因。通过分析《杂志》的第二次复刊与对文化使命的暗地坚守,讨论当时环境下中共的文化政策、袁殊等中共党员的个人才能、以及日本对上海文化事业的经济“援助”的相关联系。第三章主要探讨《杂志》第二次复刊后,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导下采取的“去政治化”策略和文化阵地的建设策略。其政治立场的中立、反抗精神的掩藏、民族意识的退隐都是《杂志》采取的生存手段。而《杂志》在自我保全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手段扩大自己的文学阵地,比如:向进步知识分子表明自己的身份、举行文人集会、扩大读者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去实现文学阵地的立场坚守和对现实生活进行关注。第四章着重分析《杂志》反抗日本殖民文化的意义。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由中共地下党员所实际控制的《杂志》,通过文化使命的坚守,渐渐地将引领上海文化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刊重心。其所开展的论争、座谈、笔谈、出游等活动,因其催生出的诸多优秀的作品,曾在上海文化界引起过巨大反响并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