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和探讨遮盖视觉对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风寒湿型)疗效的影响,以期通过遮盖视觉的手段,减轻和改善由“看见针刺场景”等刺激导致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提高“惧针”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和分析针刺结合遮盖视觉对痛情绪的影响,为遮盖视觉在针刺治疗痛证的协同或辅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急性期节肩关节周围炎(风寒湿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刺治疗前以直观模拟标尺法评估患者对针刺的紧张度,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心理状态稳定组与心理状态异常组(心理状态稳定组患者紧张度评分≦1且SAS<50且SDS<50;心理状态异常组患者紧张度评分>1且SAS≥50或SDS≥50),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心理状态稳定组随机分为心理状态稳定针刺组(心稳针刺组)、心理状态稳定遮盖针刺组(心稳遮盖针刺组),心理状态异常组随机分为心理状态异常针刺组(心异针刺组)、心理状态异常遮盖针刺组(心异遮盖针刺组)。两类针刺组行单纯针刺治疗,两类遮盖组在针刺时佩戴遮光眼罩,隔日1次,3次/每周,共治疗3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P)量表、肩关节活动度(ROM)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变化进行评定;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中医证候变化情况;SAS、SDS评价心理状态异常组患者痛情绪改变;并依据VAS-P改善率及ROM评分结果比较各组的总体疗效及差异。结果:1心理状态稳定组组内比较(1)疗效比较心稳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心稳遮盖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两组疗效相当(P>0.05)。(2)VAS-P、ROM、ADL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ROM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VAS-P评分、ROM评分、AD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理状态异常组组内比较(1)疗效比较心异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1%;心异遮盖针刺组,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疗效相当(P>0.05)。(2)VAS-P、ROM、ADL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ROM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心异遮盖针刺组VAS-P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均优于心异针刺组(P<0.05),ROM评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情绪状态评价(1)S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相比,心异遮盖针刺组SAS评分降低优于心异针刺组(P<0.05)。(2)SD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理状态稳定组、心理状态异常组两组间比较(1)疗效比较治疗后,心稳针刺组与心异针刺组疗效比较,心稳遮盖针刺组与心异遮盖针刺组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VAS-P、ROM、ADL评分比较治疗后,心稳针刺组VAS-P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优于心异针刺组(P<0.05),RO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稳遮盖针刺组与心异遮盖针刺组VAS-P、ROM、AD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治疗后,心稳针刺组与心异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心稳遮盖针刺组与心异遮盖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风寒湿型)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不同心理状态肩周炎患者的痛感觉、肩关节功能及焦虑或抑郁等痛情绪。(2)心理状态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针刺的总体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影响,但在改善疼痛、ADL方面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疗效优于心理状态异常患者。(3)遮盖视觉对心理状态异常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总体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疼痛症状、ADL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