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野火病是由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引起的流行性细菌病害,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负影响。由于其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可迅速发展导致大流行,同时此病菌具备生理分化特征,以及在防治病害的过程中使用的防治方法过于单一,尤其是某一些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使整个病原菌群体的致病性和抗药性等特性发生改变。对此,本文分离获得来自我国重庆等5个省市的烟草野火病菌,对其致病性、分子检测展开系统研究,筛选获得适用于烟草野火病菌MLST分析的7个管家基因,同时还探讨了MLST所表现出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以及主要致病类群的不同致病力菌株的碳氮源利用情况,旨在基于各层面充分掌握各群体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综合防治该病和优选抗病品质工作以帮助及支撑。1.本研究在2016~2018年间从重庆、四川、湖南、黑龙江、吉林和山东6个产烟省市的烟草生产区采集典型的烟草野火病病样125份,共分离出疑似烟草野火菌株160株。随后对这160株菌株进行柯赫式法则检测,确定了5省市的144个菌株是引起烟草野火病的病原菌;采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27F/1492R对144株病原菌的基因组DNA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比对。结果显示:144个菌株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P.amygdali(CP020351.1)以及P.syringae(CP000075.1)有99%的相似性,结合致病性测定可以鉴定供试菌株为烟草野火病菌(P.syringae pv.tabaci)。2.应用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5个产烟省市的烟草野火菌株进行分型,利用野火病菌菌株JWJF01000000的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得到了7个管家基因rpoD、gyrB、acnB、Gap、Pgi、Pfk和Cts,利用这7个管家基因对144株菌株进行分型,共获得了92个ST型。以5/7基因标准为参照,全部待测菌株可分出5个亚群,4个单一群,其中较高占比的菌株存在于亚群1(group1)和亚群2(gruop2)。亚群1包括5个釆样点的菌株,在此亚群内,ST43这一核心ST型属于我国主要种群,来自四川、湖南、吉林三个采样地区,但亚群1的菌株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较分散和均匀,并未发现优势地理来源。采集的烟草品种为云烟87、吉烟九号和龙江911,为我国各区域主要推广种植的烟草品种,发现烟草品种同组群划分两者间不存在规律性。表明5/7基因标准可以准确反映各ST间的遗传性,同时MLST分型能较好地揭示烟草野火病菌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证实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烟草野火病菌群体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4.采用活体植株针刺法测定了144株烟草野火病菌对云烟87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可以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共5个类型。来自同一省市的菌株致病力也存在明显不同。黑龙江和和吉林的菌株的致病力总体强于四川、重庆、湖南3省的菌株;结合遗传分型,亚群4包含的6个菌株均来自黑龙江与吉林,其中黑龙江有3个强致病力菌株,1个较强,吉林有1个强致病力菌株,1个较强,表明菌株的致病性与遗传多样性有一定关联。在5个致病力类型上,源于各省市的菌株在分布占比上有所区别,但多以致病力较强和致病力中等为主。我国烟草野火病菌的致病力各省市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别,致病力分化较明显,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烟草野火病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通过Biolog表型分析技术测定了强致病力菌株JL-23和HN-6(亚群1)、弱致病力菌株SC-7和CQ-17(亚群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JL-7(亚群3)、HL-15(亚群4)和SC-35(亚群5)对PM1-2中190种碳源物质以及PM3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7株病原菌对碳源利用率为32.77%,氮源利用率91.58%。不同致病力菌株也呈现出一些差异:在碳源物质利用方面,对于PM1板碳源的利用,三种致病力菌株差异明显,而中等致病力菌株对PM2板的利用率比强制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更高;在氮源物质利用方面,强致病力菌株比中等致病力菌株、弱致病力菌株的利用程度更好,中等致病力菌株对个别物质的利用比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明显。表明烟草野火病菌种群内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进一步证明我国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