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温和灸双侧天枢、足三里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观察温和灸对IBS大鼠大脑皮层和结肠prepro-orexin及其受体OX2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温和灸治疗IBS的效应机制。 方法: 1.将5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型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与安慰灸组,其中温和灸组28例,安慰灸组25例。温和灸组将直径为3cm的精制艾条点燃后用艾灸架固定,艾条距离穴位表面3-5cm,使穴位体表温度保持在43℃±1℃;安慰灸组采用相同规格艾灸点燃后用艾灸架固定后,艾条距离穴位表面8-10cm,使穴位体表温度保持在37℃±1℃。两组取穴均为双侧天枢、足三里穴。每次每穴各灸30min,每周3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明显缓解应答(AR)、症状严重性评分(SSS)、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分(IBS-QOL)、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以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 2.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温和灸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和温和灸组采用Al-Chaer等的造模方法制备大鼠IBS模型。造模成功后温和灸组大鼠每日艾灸双侧天枢穴1次,每次20min,持续7天。模型组与正常组采用与温和灸组相同的固定方法,但不做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大脑皮层prepro-orexin及OX2R蛋白的表达。 结果: 1.温和灸组和安慰灸组患者治疗后明显缓解应答(AR)的有效率分别为82.7%、36.0%(FAS集)和92.3%、42.9%(PP集),温和灸组的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安慰灸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 2.温和灸和安慰灸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严重性评分(SSS)和粪便性状评分(BSS),且温和灸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灸(P<0.01,P<0.05)。温和灸和安慰灸均可显著改善患者IBS专用生活质量评分(IBS-QOL)及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温和灸和安慰灸均可显著改善IBS-D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以及腹痛程度、腹胀程度、腹泻频率、肠鸣矢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神疲乏力、食少纳差、腰膝酸软及形寒肢冷共9组症状,且温和灸对于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以及腹痛程度、腹胀程度、腹泻频率、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及肠鸣矢气症状显著优于安慰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IBS大鼠大脑皮层和结肠prepro-orexin和OX2R蛋白表达水平上,模型组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温和灸治疗后,IBS大鼠大脑皮层和结肠prepro-orexin和OX2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温和灸天枢、足三里穴可显著改善IBS-D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优于安慰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2.温和灸能上调IBS大鼠大脑皮层和结肠异常降低的prepro-orexin及其受体OX2R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温和灸治疗IBS的效应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