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建筑具有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增量效益。然而,现阶段获得“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较多,获得“运行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过少的现状,使得绿色建筑本应发挥出的增量效益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已有绿色建筑规模增量效益的假象。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没有从数量上揭示这种现象,也未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本文开展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在提出获得“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所产生增量效益为名义增量效益和获得“运行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所产生增量效益为实际增量效益的基础上,识别并量化了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其次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分析了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的差距,同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明了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差距产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从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多手段减轻开发成本、刺激绿色居住需求和建立监管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在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的差距分析方面,2010年—2015年,在全国层面,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和实际增量效益占比的差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差值仍较大。在省级层面,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与实际增量效益占比差值缩小的省份包括河南省、河北省等17个省份,差值增大的省市包括北京市、广东省等7个省市,仅拥有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的省份包括贵州省、江西省等6个省份。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和实际增量效益占比的差值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差距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人均水资源供给量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减;绿色建筑专利数量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平均建造成本对华北和东南地区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东北地区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居民消费水平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