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提升区域金融效率的核心途径,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改善区域居民福利的有效方式。区域金融一体化日渐成为当今金融发展的主流,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东南亚、拉美等经济活跃地区都在探讨或实践着区域金融一体化。伴随着我国各大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区域金融发展“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区域金融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变得愈发重要。目前,对金融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而对国家内部区域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厘清国家内部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以及探讨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已成为区域金融一体化实践的重大课题。就京津冀而言,实现区域金融的一体化,能够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激励三省市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协同发展基金,同时三地将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以应对产业转移需要大量资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区域金融一体化为研究目标,通过五类机理、四个维度、三大机制对区域金融一体化展开研究。具体而言,从诱发因子、动力因子、阻力因子、运行模式、运动形态这五类机理深入剖析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从区域金融要素流动、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区域金融资源关联性、区域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四个维度分别运用资金价格法、F-H面板数据模型、线性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SVAR模型对区域金融一体化进行综合测度;最后从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这三大机制深入探讨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进策略。全文结构安排如下: 前半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金融一体化概念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内在机理与推进机制。其中:第1章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来梳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对金融一体化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要素、发展、内涵和特征,并通过对金融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金融一体化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为全文研究做铺垫。第3章以基本理论为支撑和指导,探讨金融一体化的内容及和评价方法,以便深入剖析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初步介绍了区域金融要素流动分析——资金价格法、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F-H面板数据模型、区域金融资源关联性分析——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检验与区域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分析——SVAR模型。第4章探讨了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和推进机制,从理论上厘清金融一体化的诱发因子、动力因子、阻力因子、运行模式、运动形态,以及政府、市场及社会三大推进机制为后文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后半部分主要是实证部分,主要包括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现状、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实证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内在机理、推进机制以及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对策建议。其中:第5章分析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条件、京津冀金融发展现状、以及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现状。第6章是本文核心实证部分,运用资金价格法对京津冀金融要素流动进行分析、运用F-H面板数据模型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运用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对京津冀金融资源关联性进行分析、运用SVAR模型对京津冀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进行分析。第7章结合京津冀实际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与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政府、市场及社会三大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第8章在前文基础上对阻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中的政府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从政府、市场、社会三大视角提出推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第9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的梳理与总结,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社会有关方面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探讨的背景,从区域金融一体化演进及机制设计视角提出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与推进机制,打破了国内大多基于问题、对策视角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从事物产生、发展、障碍、运作、演化等规律的视角探讨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五类机理,丰富和拓展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加强了从地方政府所掌握的金融资源整合视角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分析。一是尝试性地提出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五类机理,包括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诱发因子、动力因子、阻力因子、运行模式、运动形态,二是建设性地从四个维度对区域金融一体化进行测度:区域金融要素流动维度、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维度、区域金融资源关联性维度、区域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维度,三是提出了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的三大机制: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也是区域金融一体化研究的一大创新之处。最后在定量分析方法上,在传统衡量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资金价格法、F-H模型面板数据法的基础上,建设性的采用了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和SVAR模型对京津冀三地信贷资源的内在关联和极化扩散效应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1)区域金融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内在机理包括诱发因子、动力因子、阻力因子、运行模式、运动形态五个方面,涵盖了事物产生、发展、障碍、运作、演化等规律。五类机理为深入认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2)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测度可以从区域金融要素流动、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区域金融资源关联性、区域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四个维度去测度,这为区域金融一体化科学测度提供了相对科学的方法。 (3)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包括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政府机制包括:政策引导与规划控制机制,这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引;合作协调与利益均衡机制,这为促进政府间合作共赢、平衡各自利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监管合作与风险共防机制,这为区域金融一体化可能引发的风险提供一个很好的防范措施。市场机制包括价格调节机制、极化与扩散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前两者为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要素流动作用机制,后者为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保障机制。社会机制包括公众参与机制、社会组织机制,这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了监督、辅助功能。 (4)京津冀金融要素流动测度结果:运用价格法对京津冀三地资金的价格进行测度,发现京津冀三地资金的价格存在差异,京津冀三地的金融资源流动存在障碍。 (5)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程度测度:运用F-H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京津冀三地金融一体化程度测度,2003-2008年投资一储蓄系数为0.598,2009-2014年投资—储蓄系数为0.375,虽然目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整体水平不高,但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 (6)京津冀金融资源关联性测度:对京津冀金融资源关联性分析: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信贷资源增长之间存在北京→天津,天津→河北的单向因果关系。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单结果表明:京津冀信贷增长存在着北京→天津、天津→北京,北京→河北、河北→北京,天津→河北、河北→天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非线性层面上三地金融资源关联性较强,非线性检验克服了因忽略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而导致结论出现的偏差性与局限性,进而增进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7)京津冀金融资源的极化与扩散测度:由SVAR模型对京津冀金融资源极化与扩散测度可以发现:北京和天津彼此互动,一体化效应明显,而河北却未能与北京、天津形成良好互动,使得京津冀三地整体金融一体化效应并不明显。北京与天津金融发展程度较高,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对周边都“溢出”,而河北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引起周边“渗入”。1 (8)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主要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障碍因素制约:一是规划定位、合作制度、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四大政府因素;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宏观发展环境、微观发展环境、信息共享四大市场因素;三是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协助不足两大社会因素。因此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也应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视角进行完善:从政府视角来看,应明确定位统筹规划、加强政府金融资源合作、完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合作;从市场视角来看,主要对策包括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均衡化和市场化发展、金融机构一体化、共建信息共享平台;从社会视角来看,应建立公众参与体系、社会组织协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