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城市规划走向公共政策”的命题,经过几年讨论已经取得基本共识,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属性讨论上,需要深入发展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具体规划实践。本论文提出“城市规划如何走向公共政策”的命题。推动“城市规划如何走向公共政策”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政府角度的制度建设(程序正义),二是规划研究者角度的政策分析(技术理性)。前者侧重政治纬度决策和共识的形成,后者促进科学纬度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本论文从政策分析的角度,以北京市住房市场的干预为例,借鉴系统动力学,讨论了规划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规划的政策分析传统源于系统科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在城市规划当中的应用,其中系统理论和模型技术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工具。虽然纯粹科学理性的实证主义受到后实证主义者的批判,但是科学理性仍然是政策分析家区别于其他角色的重要特征。在重新定位理性方法的作用之后,国内外规划界对模型方法又逐渐重视起来。系统动力学因其擅长解决复杂反馈系统问题,为规划政策分析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而国内规划研究领域却鲜有讨论。本研究将这种方法引入到规划政策研究当中。在分析住房市场原理的基础上,论文构建起两个模型来讨论规划政策的影响:“规划中的住房政策模型”和“住房中的规划政策模型”。前一个将城市抽象为人口、产业、土地和住宅四要素,揭示了住宅在整体城市环境中的一般特征和政策干预对系统的影响。后一个模型以北京2000~2006年住房数据为基础,讨论了规划政策影响住房市场的途径、程度和现实特征:时间迟滞、环节较多和制度不规范等,并提出规划政策应从注重静态目标的“蓝图政策”模式,向注重过程演变的“动态监控”模式转变。还从住房市场健康发展和住房公平分配的角度,建议北京市未来几年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供应比例为1:2。论文最后提出:①规划政策分析应建立“环境-目标-过程”理论模型,在分析环境既有规律基础上,将环境、目标和过程三要素动态结合起来;②借助系统动力学,建立规划政策实验室拓展政策分析能力;③制度建设方面要提高规划政策过程确定性,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建立住宅用地的均衡分配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