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承重组织之一,其基本运动节段由椎间盘与椎小关节组合而成的三关节复合体,既往有研究表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间存在相关性,但在对椎小关节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间相关性的研究中,椎小关节多被当做脊柱的一部分,以脊柱整体是否有退变进行分组研究,仅有极少数学者针对椎小关节这一独立结构进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腰椎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下腰椎节段椎小关节退变影像学分级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这类疾病在临床上的早期发现、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2014年6月-11月因腰痛于我院就诊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40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标准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以及L3-S1节段的腰椎CT)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腰椎CT上依据Pathria提出的分级方法对L3节段至S1节段所有的腰椎小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定级;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对以下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各节段椎间盘高度(height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为明确解剖参数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间的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PI与各节段腰椎小关节退变影像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探讨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变与各节段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程度间关系,将所有研究对象在不同节段内分为A、B两组,A组为轻度退变组(腰椎小关节退变影像学分级为0级与Ⅰ级),B组为重度退变组(腰椎小关节退变影像学分级为Ⅱ级、Ⅲ级)。使用t检验分节段对两组间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间的差别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PI与L4/5节段和L5/S1两个节段内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影像学分级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L5/S1节段:p<0.001,r=0.50;L4/5节段:P=0.002,r=0.25。L3/4节段两者间无相关性,P=0.1;2、各节段中B组PI均显著大于A组(L3/4节段:52.6vs 47.6°,P=0.042;L4/5节段:53.0°vs 45.9°,P<0.001;L5/S1节段:53.9°vs 43.5°,P<0.001);各节段段中B组PT显著大于A组(L3/4节段:21.4°vs 15.1°,P=0.006;L4/5节段21.0°vs 13.5°,P<0.001;L5/S1节段:20.8°vs 12.1°,P<0.001);各节段LL及SS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大的骨盆入射角可能是导致或加重低位节段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因素之一;重度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可伴有骨盆倾斜角增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