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耳蜗底周前内方与前庭窗前区耳囊的CT值,确定前庭窗前区耳囊的正常CT值范围及其与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CT值之间的关系,探讨CT值测量在耳硬化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耳硬化症患者的CT资料,提高对耳硬化症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研究分为正常组及病变组。正常组包括60例颞骨正常者120耳,年龄范围16~72岁,平均年龄38.44±12.21岁;男性29例,女性31例;病变组包括34例耳硬化症患者68耳,年龄范围16~71岁,平均年龄38.68±13.67岁;男性14例,女性21例。
利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1(AW4.1)工作站对16层螺旋CT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双斜位调整图像,建立标准层面,确定标准为双侧水平半规管在同一层面完整、对称显示。选取前庭窗上缘层面、前庭窗层面及前庭窗下缘层面,分别测量前庭窗前区及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病变组除进行CT值测量外,详细观察颞骨异常CT表现。
结果:正常颞骨前庭窗前区CT值为2196.19±124.07Hu,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为2120.53±98.95Hu;前庭窗前区耳囊CT值大于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CT值,p=0.00。正常组前庭窗前区与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双侧相关系数分别为:左侧0.68(R2=0.46);右侧0.75(R2=0.56),双侧线性回归方程为左侧:y=0.92x+233.57:右侧y=0.94x+211.62(其中y代表前庭窗前区耳囊骨质CT值,x代表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
正常组前庭窗前区耳囊骨质的理论值(利用方程求出)与实际均值之差,差值小于200Hu者117耳,占97.5%;理论值与实际最小值(测量得到的前庭窗前区耳囊三个位点骨质中最低的CT值)求差,小于200Hu者110耳,占91.67%。
34例耳硬化症患者68耳中CT阳性57耳,占83.82%,CT异常征象主要包括前庭窗前区、耳蜗及半规管周围低密度灶及镫骨改变。前庭窗前区病灶55耳,低密度灶常见形态为点状、条状及片状,所有病灶均与前庭相连;耳蜗周围出现低密度灶8例16耳,均为双侧,病灶呈点状、条状及环状,伴骨内膜破坏11耳;耳蜗周围病灶伴半规管周围病灶2例4耳,伴内耳道受累6例12耳。8例16耳耳蜗周围出现病灶者中除1例2耳耳蜗及半规管周围出现病灶,而前庭窗前区无明显低密度病灶外,其余病例耳蜗周围病灶均与前庭窗前区病灶并存。
耳硬化症患者双侧前庭窗前区CT值为1286.02±440.29Hu,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为1859±80.65Hu:前庭窗前区耳囊骨质CT值大于耳蜗底周前内方耳囊骨质CT值,p=0.00。
病变组理论值与实际均值之差,差值大于200Hu者52耳,占76.47%,以大于200Hu认为密度减低为标准,结果与CT一致62耳,占91.18%,与临床一致51耳,占75%;理论值与实际最小值求差,大于200Hu者58耳,占85.29%。以差值大于200Hu认为密度减低为标准,结果与CT一致61耳,占88.71%,与临床一致60耳,占88.24%。
结论:利用前庭窗前区耳囊骨质理论CT值与实际值比较,可以判断前庭窗前区这一耳硬化症好发区域的密度是否降低,早期诊断,减少漏诊,对耳硬化症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CT可以显示耳囊骨质及镫骨底板的异常改变,对耳硬化症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