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命观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孟荀对天命问题展开了多维度的阐释与说明,从而构建了以天命观为统贯、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宏大思想体系。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辟了天道性命的新意旨,接续转化了传统天、天命、天道观念,赋予了天道人道、天命心性等新的诠定视角。孟子承进了孔子思想中“内圣”一方,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外王”理想,他们分别从不同向度弘显了孔子的儒学理念,创立了各自的天命学说。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孔孟荀的天命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寻三者天命学说的逻辑演进。笔者认为孔子天命观的核心为“知天命”、“畏天命”,孟子则言尽心知性知天,并对天命做了正命非命之分,要求对命“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天命”观中则有三层涵义,分别为客观自然规律、道德“诚”“礼”和先天命定之意。论文的重点是探讨孔孟荀天命思想之异同。此亦为笔者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首先,笔者认为孔孟荀三者天命观之异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天命”涵义之异、对待“天命”态度之异及“天人合一”理路之异。在“天命”涵义上,孔子“开启了性命天道相贯通的大门”(牟宗三语),在他看来,天命仍为人内在“仁”德的客观外在的至上依据。孟子则视天命为人仁义礼智的道德本体,心性本具道德善性,天仅乃为表征人内在善端的先验性与绝对性而权设的代名词,并无实际的意义。荀子视天为自然天,天命、天道谓自然天之命、自然天之道,亦即客观自然规律。关于对“天命”的态度,孔子表现为“知天命”与“畏天命”,且在他的思想中天亦摄有人格主宰神帝涵蕴,故“知天”“畏天”即“知”、“畏”上天之令与天生生之仁德。孟子表现为“知天”、“事天”、“立命”,“知天”即尽心知性,“事天”即存心养性,“立命”即“修身以俟”而立正命。荀子则要求“知天”与“不求知天”。所谓“知天”,指既要知客观自然规律,亦要知人自身的生养规律。所谓“不求知天”,指不去索求天之所以然和天地鬼神灾变之情状。在“天人合一”的途径方面,孔子知天是践知证知,与天相合乃为个人人生实践当中的印合契应。孟子则旨扩显仁义礼智心性善德,用心官之思去耳目物欲之蔽,立“大体”,制“小体”,充尽涵存人人本固的道德性体以达“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合一”则主要通过“知天”与“不求知天”,概为“天生人成”式的宇宙论上的天人合一,和道德诚、礼形上本体论上的与天相合。孔孟荀的天命观异中有同。首先,在他们的思想中天命均涵摄道德意。其次,天命对人皆有制约意。在孔孟那里,天命表现为一种必然命令及外在的盲目必然性,在荀子,天命则为天地万物的客观自然规律。复次,天命皆可知。孔子要求“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所谓的知为践知证知,知个人具体的天命。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修身以俟命”,所谓知天即知人内在心性,亦乃仁义礼智诸德。且在孟子看来,外在盲目必然之命虽不可预不可知,然所谓“修身以俟命”、“行法以俟命”此种对盲目定命的态度亦可谓一种知。荀子思想中有“知天”、“制天”,即求知客观自然规律和社会人事法则,并对之加以制用而泽利于人类。最后,三者皆重人的主体性、道德理性与实践意识,且旨趣皆为人与天相合而达“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