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杖制度作为汉代尊老惠老的一项重要政策,体现着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理念。赐老者王杖并不是从汉代才开始兴起的,早在先秦时期,《礼记》等经典中已有相关记载,而汉代则沿袭了这一礼仪并将其制度化,成为汉“孝治天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从形制上看,由出土的王杖实物和文献记录可知,王杖杖身较长,一般两米左右,杖首通常以鸠鸟为饰,寓意老人不噎。过长的王杖看似并不实用,这是因为王杖与普通的手杖所包含的意蕴和功能不同,它不是用来助步,而有“比于节”的作用,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者都可以获得王杖,而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高年才会被授予。首先,是对年龄有所要求,每个时期对受杖者的年龄标准均有所区别,但到西汉后期,七十岁便成为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字。其次,需要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从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册的记载可知,受王杖的老者大多是地方的三老五更,在乡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朝廷赐予这样一群老者王杖的目的主要是借助他们的威望来协助地方官一同管制乡里和稳定基层秩序。所以,一旦获得王杖,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在政治上,持杖者“比六百石”、“入宫廷而不趋”、随意“进出官府廊第”等办公场所,还可与使节一般“行驰道旁道”等。其次,在经济上,受杖者可以“市卖勿租”、“比山东复”,享受做生意不交租税、不服劳役的优待;如果年轻人能够赡养持杖者也同样免去其服役,以便王杖主安度晚年。再次,在律法上,拥有王杖的老者只要不是犯首杀之罪,便可“毋告劾也,毋所坐”,获得宽刑处理;同时,对于不敬乃至侮辱王杖主之人予以重罚,甚至会被处以弃市的极刑。由此可见,附加在王杖之上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是丰厚的,这也表现了汉代敬老尊老的政策并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在实处的种种优待措施。不过,受杖者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教化乡里、协助地方官员维护秩序的责任和义务,或许正因如此,持杖者才会与人产生冲突,出现王杖简册中因殴辱王杖主而被弃市的例子。王杖制度虽然是汉代尊老敬老的政策之一,但又不完全属于养老制度。例如王杖的获得需要相应的条件,而王杖主所拥有的某些特权也是普通老者享受不到的。也就是说,二者虽然有一些重合部分,但王杖制度并不完全包含在养老制度之中,王杖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突显的是其政治含义。时至今日,老龄问题依然是社会话题的热点,如何处理好国家、社会、家庭成员与老人之间的责任问题,无疑是养老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妨从古人的尊老养老之道中借鉴一些经验,让责任与亲情同在,重树孝养之风,共建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