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纤维化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居世界前列。肝纤维化在医学上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损伤修复持续存在的过程。当肝脏遭到病原侵袭引起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后,肝星状细胞HSC(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会被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其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增生和异常沉积,促使肝脏ECM稳态机制失调,导致肝结构和肝功能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这一过程轻者表现为肝纤维化,重者则为肝硬化,因此肝纤维化成为各种慢性肝病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必经阶段,被视为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因此探究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以及肝硬化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肝细胞获得高转移细胞表型的重要机制,该过程发生期间,肝细胞损伤,细胞粘附能力下降。同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促进胶原等ECM沉积,加速肝纤维化发生进程。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PCA)即3,4-二羟基苯甲酸,是常见的苯甲酸型酚酸,为花青素在肠道中的降解产物,属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和抗癌等生物活性。本研究中,建立体外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HSC-T6细胞、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AML12肝细胞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结合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共同探究PCA对于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PCA能够提高TGF-β1诱导的AML12细胞的存活力并且有效介导细胞粘附,抑制细胞转移。研究发现PCA可参与调控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上调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表达,下调转录抑制因子Snail、波形丝蛋白Vimentin、Collagen I以及p-smad2的表达,有效的抑制EMT,进而防治肝纤维化。(2)PCA抑制TNF-α诱导的HSC-T6细胞存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CA降低促纤维化因子TGF-β和其受体TRβI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下游关键因子p-smad2、转录因子c-Fos、c-Ju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蛋白的表达量。研究结果显示PCA通过抑制HSC-T6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来抑制HSC-T6细胞激活,减少ECM沉积从而改善肝纤维化。(3)在体内实验中,小鼠连续十周注射TAA建立体内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第四周开始对模型小鼠进行PCA灌胃治疗,灌胃剂量为75mg/kg和150mg/kg,连续七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CA能够减轻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抑制血清中转氨酶含量。并且能够减轻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炎症和胶原的堆积情况。在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体内,PCA可参与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减少其通路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量。综上所述,PCA能够参与调控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上调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表达,介导粘附,抑制肝实质细胞AML12的转移,保护肝功能,使其发挥正常代谢等功能。同时还能通过下调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HSC-T6细胞活化,减少胶原等ECM成分代谢失衡,维持肝脏中ECM稳态。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PCA的肝纤维化防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来,将为日后临床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纤维化带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