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小鼠肺炎感染模型,比较马波沙星在感染小鼠体内的血浆、肺组织、上皮细胞衬液中(epithelial lining fluid,ELF)的药动学特点,探究马波沙星在肺部的渗透能力;采用不同的单药剂量给药方案治疗肺部感染的小鼠,测定体内马波沙星的抗菌效应。结合马波沙星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小鼠血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建立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并监测给药治疗后感染部位耐药细菌选择性富集,以期为兽医临床马波沙星治疗动物呼吸道疾病提供基础实验数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参考CLSI相关资料,测定马波沙星对三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对CVCC434、CVCC411、CVCC1669的MIC分别为0.125、0.03125、0.0625μg/mL;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马波沙星对三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34、CVCC411、CVCC1669的MPC分别为0.5、0.2、0.3μg/mL。采用气管插管法分别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正常的小鼠进行肺部感染,接菌量为5×108CFU/mL(50μL),小鼠于感染后12、24 h分别处死,立即无菌操作取出肺部,匀浆后菌落计数。结果表明:免疫正常小鼠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细菌在小鼠肺部细菌生长情况差异大,且有明显的自身清除现象,无法建立稳定的肺炎模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鼠感染12 h,肺部菌量达到5×107 CFU,小鼠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症状,以此作为马波沙星给药治疗的时间点,感染24 h后,所有小鼠接近死亡,肺部菌量高达109 CFU。故本研究采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鼠建立小鼠肺炎感染模型。小鼠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12 h后,皮下注射不同剂量(2.5、5、10、20 mg/kg)的马波沙星后,在给药后0.083,0.25,0.5,1,2,4,6,8,12,24 h获得血浆、支气肺泡管灌洗液和取肺组织样品。建立马波沙星在三种生物样品中的提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小鼠血浆、肺组织、支气管灌洗液中的马波沙星浓度,用脲酶试剂盒测定血浆和支气管灌洗液中的尿素氮的比值,通过公式上皮细胞衬液(ELF)的药物浓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veolar lavage,BAL)药物浓度×血浆尿素氮/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素氮的比值,来计算上皮细胞衬液的马波沙星浓度。应用WinNonlin5.2.1药动学软件提供的非房室模型对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在感染小鼠肺组织的药物浓度是血浆药物浓度的23倍,上皮细胞衬液的药物浓度稍高于血浆药物浓度,上皮细胞衬液中药物AUC与血浆游离药物AUC的比值约为2;马波沙星在感染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呈线性。建立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小鼠肺炎模型,采用8种不同的给药剂量对感染小鼠进行治疗,考察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抗菌效应。结合血浆药动学参数和体外MIC值,采用Sigmoid Emax模型对体内抗菌活性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达到静态效应、下降2-log和3-log杀菌效应所需的fAUC24h/MIC(3株菌所需平均值)分别为15.8 h、70 h、15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