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目标下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幸福路地段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规模、布局是否合理对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幸福路地段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层级关系不明确,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性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同时,地段中的住区主要以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住区组成,住区大多是封闭式管理模式,规模大小不一,以小于1公顷的住区为主,多个住区共同占据一个街区的情况较为普遍,街区中住区与住区之间以围墙相隔,各住区内部的活动场地和绿地在空间上布局内向化,主要供本住区居民使用,并且小于1公顷的住区内部缺乏活动场地,多以宅间空地进行活动,加剧了地段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缺乏,也不利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幸福路地段作为西安主要的军工企业集聚区,从建国至今再经过近70年的发展后,整个地段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所生活的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和日常户外活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并对街区制和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选取西安市幸福路地段为研究范围,重点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主要对街区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街区制目标下幸福路地段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介绍了西安幸福路地段的发展变化历程和住区现状建设情况,以及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在布局方面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居民的使用视角出发,分析居民在日常户外活动过程中前往各公共开放空间的出行路径、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等内容,以及对居民在住区内公共开放空间活动特征和现状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性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居民在使用公共开放空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功能上的缺失;第五部分,通过前文所总结的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布局和使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目标,并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策略,最后构建了幸福路地段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其他文献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频发地区,常年面临着暴雨或干旱的极端天气,生长于此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中,为了应对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有着独特的人居环境智慧体现在其村落的营建中。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统村落理水经验与营建特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劳动人民在生存发展中积累的理水智慧与营建技巧,从而进行更适宜农村地区的抗涝防旱设计,并且改善水旱环境相似的村庄的景观质量。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
在国家大力提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鼓励建立“9073(9064)”养老格局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体系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局中面临着严峻挑战,设施配置和养老难题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叠加”和“共振”问题。当前,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研究已经成为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交叉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城市社区和微更新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符合居民日常步行活动范围的生活空间,可以实现居住区设施配建与居民行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
完整性是历史地段保护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外历史地段普遍遇到了新建设项目对遗产地视觉完整性的挑战和破坏。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导则》中指出针对历史地段应紧扣完整性进行视觉影响评估。并建议运用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判断遗产地的视觉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国家文物局已将文物影响评估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且从较多关注文物本体安全转向越来越关注文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由增量转为存量,即强调城市的品质建设。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与转换枢纽,其行人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外部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能够增强居民的步行意愿及街道活动,进而促进街道空间与居民活动的融合,延长街道被“监视”时间。因此街道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是城市活力、居民健康、街道安全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街道可步行性反应行人环境特征对步
在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了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型战略,成都市基于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的愿景,明确其“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形态对于土地利用、交通结构、建筑布局、生态系统等的引导调控,都将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持续影响。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发展
传统的钨合金零件制造方式多采用粉末冶金或者粉末注射成型技术。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复杂三维结构的零件时颇具难度。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可直接实现复杂三维结构难熔金属零件的近净成形,为钨合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钨本身的高熔点和高的韧脆转变温度,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高比重钨合金(WHA)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微裂纹、孔洞等缺陷,缺陷的出现必然导致材料应用范围的缩小。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缺陷仍是一项挑战。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生态脆弱、沟壑纵横,人居空间呈现聚落依托川道——次沟——支毛沟三级沟道逐级离散的分布特征。目前,快速城镇化使得川道空间趋于饱和,建设也普遍呈现“平原式”特征。次沟作为川道的直接延伸区,是承载未来人居空间的首要拓展地。次沟聚落长期演化,基本适应了陕北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一定的在地性。近年,人居空间建设已蔓延至次沟,但其建设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扶持和壮大传统农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这也是产业兴旺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托特色种植产业推动农业转型是部分农区产业重构的主要途径。特色种植为村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村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需要适应村庄产业重构的新形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渭北旱塬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