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西汾阳混交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在菌核内积累类胡萝卜素的青霉PT95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RAPD分析已经将PT95菌株鉴定到青霉属汤姆青霉系(Penicillium thomii series),并且已经完成了菌核积累油脂和渗出液的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显微观察手段对青霉PT95菌株菌核的发育进行研究。 使用石蜡切片-苏木精染色方法,对成熟期的青霉PT95菌核进行连续切片,观察其内部结构。发现菌核外部形成类膜组织,覆盖在菌核表面;内部则由数目很多的,大小不一的球状体构成,由于苏木精染色剂对染色体有着色作用,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处于边缘球状体内的染色体,而内部的球状体则着色不明显。菌核明显由3部分构成:外壳(Rind)、皮质(Cortex)和髓(Medulla)。 使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法,对成熟期的青霉PT95菌株菌核进行处理,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表面结构。发现青霉PT95菌株菌核表面首先覆盖一层类膜状结构,并在其上散落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念珠状排列在一起。膜下是由菌丝体构成的骨架,再下是由菌丝体相互膨胀缠绕形成的球状结构。菌丝体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胞都开始膨大,并逐渐填充满整个空间。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观察发现:青霉PT95菌株在使用石蜡切片-苏木精染色方法进行观察的效果不如使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法对青霉PT95菌株菌核进行观察的效果好,而且使用石蜡切片方法工作量比电镜工作量要大很多,所以选择使用电镜的方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由于青霉PT95菌株菌核比较坚硬,通过扫描电镜只能观察其表面结构,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菌核以后,再使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法,对青霉PT95菌株进行观察。采用超声破碎的物理方法对菌核进行处理,经过和前面的对比发现菌核的外膜被完全打碎,露出内部结构,在内部发现大量的有分泌泡的菌核小球,判断其分泌物最终组成菌核外侧的类膜结构。 菌核在发育过程中有3个阶段即:起始阶段、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起始阶段即菌丝聚集形成小的、相互分离的原基(Initial);生长阶段即长到完全的大小;成熟阶段涉及到外层的颜色的变化、内部储存物的形成。已经对成熟阶段的菌核进行了研究,下一步,对生长阶段的菌核进行观察,同样采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法,发现:发育中的菌核与成熟的菌核的区别是外膜结构没有发育完全,分生孢子与菌丝没有完全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