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探讨影响CT-LG成像效果的最佳显影剂与利多卡因剂量配比及延迟扫描时间;2.探讨基于CT淋巴造影数据的三维可视技术在乳腺癌淋巴回流路径可视化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使用数字三维可视技术快速准确重建人体乳腺癌淋巴回流模型;研究方法1.采集在我院乳腺外科就诊的经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临床触诊腋窝淋巴结阴性且拟行SLNB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20例,按1:1、1:2
【基金项目】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疗新技术项目(20200102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202152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影响CT-LG成像效果的最佳显影剂与利多卡因剂量配比及延迟扫描时间;2.探讨基于CT淋巴造影数据的三维可视技术在乳腺癌淋巴回流路径可视化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使用数字三维可视技术快速准确重建人体乳腺癌淋巴回流模型;研究方法1.采集在我院乳腺外科就诊的经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临床触诊腋窝淋巴结阴性且拟行SLNB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20例,按1:1、1:2、1:4的剂量配比分成三大组每组40例,每大组中按照延迟扫描时间1min、2min分为两小组,每组20例,120例患者共随机分为A、B、C、D、E、F共6组。行CT-LG观察各组显影效果;2.选择100名我院就诊并计划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的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术前行CT淋巴造影术(CT 1ymphography,CT-LG),薄层胸部CT连续扫描得到DICOM格式的全部图像数据。将CT图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图像分割、三维模型计算,快速构建乳腺癌淋巴回流的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3.分析三维重建模型中淋巴回流路径,并对其进行分型,分析各类型占比、与前哨淋巴结关系。4.将示踪剂显影技术所得结果与CT-LG联合三维可视技术所得结果进行统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在延迟扫描时间的观察中,1min及2min时1:4的药物剂量配比获得的显影效果略好于1:1及1:2的效果。三种配比浓度下均可观察到1分钟延迟时间的显影效果要好于2分钟。Pearson检验中,药物剂量配比与图像质量r值为0.01627,p>0.05,延迟扫描时间与图像质量r值为0.2657,p<0.05。2.示踪剂显影技术显影95例,显影率95%,Ⅰ型(1根淋巴回流路径连接1个前哨淋巴结)62例(65.3%),Ⅱ型(1根淋巴回流路径连接多个前哨淋巴结)12例(12.6%),Ⅲ型(多根淋巴回流路径连接1个前哨淋巴结)6例(6.3%),Ⅳ型(多根淋巴回流路径分别连接多个前哨淋巴结)15例(15.8%)。三维重建显影93例,显影率93%,Ⅰ型63例(65.6%),Ⅱ型12例(13.5%),Ⅲ型4例(5.2%),Ⅳ型 14 例(15.6%)。3.两种分析方法Kappa值:0.912,P<0.05,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两种方法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中将碘帕醇:利多卡因的药物剂量配比1:4,延迟扫描时间1 min时可获得最佳的CT-LG观察效果,利用Mimics 21.0对CT-LG进行三维重建,高效地构建了数字化人体乳腺癌淋巴回流路径模型,联合对比示踪剂淋巴显影技术,可对淋巴回流路径进行准确分型。
其他文献
背景及意义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已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我国PCa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内脏脂肪新陈代谢较为活跃,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前列腺周围脂肪是指围绕在前列腺周围的内脏脂肪。前列腺周围脂肪的量(厚度、面积、体积及比率)与PCa发生发展风险的关系目前在流行病学上是存在争议的,因此,有必要对其二者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得出更科学、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最常发生于成年人,超过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关于适合化疗(Fit)的老年AML患者如何选择最佳诱导化疗方案仍在讨论中。一些研究表明地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老年AML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比较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D-CAG)和标准3+7方案(3+7)对Fit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和
目的:针对脓毒症治疗中清除致病菌和抑制炎症过度反应的临床需求,构建同时具备良好抗菌及抗炎特性的氧化铜/抗菌多肽/细胞膜(CuO-Tcp25-CM)纳米材料,并分别评价其生物相容性、体外抗菌性能、体外抗炎性能以及对小鼠脓毒症模型的干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方法:1.利用氯化亚铜(Cuc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谷胱甘肽(GSH)合成氧化铜(CuO),然后将抗菌多肽(Tcp-25)通过1-(3-二甲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二高发病率疾病,主要病理性特征为脑黒质多巴胺神经元路易小体的形成及变性死亡,特征性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张力障碍。既往的研究认为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基因异常、炎症、环境等因素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自身免疫在帕金森病的病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帕金森病人中脑黒质区神经炎症
研究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目前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治疗的最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磁共振成像(MRI)等分子影像学技术常用于BMSC植入体内后的活体示踪。MRI的示踪需要以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N)或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N)标记BMSC,但SPION和USPION存在着细胞摄取率低、纳米粒团聚等缺陷。为克服这些缺陷,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对SPION和USPION进行改型。本项课题拟
目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破坏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连接蛋白的减少和结构变化导致BBB的破坏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这使有害物质流入大脑并加重脑损伤。研究表明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4,PDE4)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表达升高;抑制PDE4酶活性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拟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
一、研究背景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发生于妊娠晚期至产后5个月内、以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力衰竭(心衰)(Heart failure,HF)。其中,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为必备条件。众所周知,LVEF不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可靠指标,目前国内外将左心室整体功能
第一部分 卒中绿色通道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预后因素分析背景卒中绿色通道是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一部分,我们研究了绿色通道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期间纳入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并于发病后第90天进行随访。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卒中预后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估90天时不良结局(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危害女性生殖内分泌健康的常见妇科疾病之一。POI的实质是各种因素作用导致的卵泡闭锁加速至提前耗竭,而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的凋亡是卵泡闭锁的始动因素,研究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与POI及GCs的凋亡密切相关。OS是指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二者之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因间歇性夜间缺氧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成为OSAHS致心脏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的基础。目前,针对OSAHS所致心脏损伤主要以超声心动图研究为主。相比于超声,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是反映心脏功能及形态学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