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重要方面,更是农村劳动者个人对完善自我的强烈渴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复杂项目,不仅包括转移后的企业培训和扫盲教育,还应在其转移前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增强其技能,从源头上着手解决问题。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论文共由7章组成,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国内外发展历史的探寻,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基本理论,包括文中涉及概念的研究范畴、理论支撑等。第二章,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供求分析。通过对江夏区等远城区的实践调研,了解了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现状,分析了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并探寻了影响因素。第三章,武汉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自组织结构在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第四章,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成本的分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社会、个人三方投入的责任与承担不足。第五章,分析了市场经济中人才供求的基本规律,结合武汉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主张建立“市场参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遵循整体统筹、结构优化、动态适应的原则,使培训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教育培训管理任务应以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宏观组织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以县(区)为主、以乡为主,部门之间协调、层层协调的内在机理,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并引导社会合作伙伴关系等自组织结构的参与;遵循“谁受益、谁买单”和能力支付原则,完善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主体、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等多种评价方式,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也要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视政府对教育的高度调控作用。政府可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舆论监督等手段为剩余劳动力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七章,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