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向周边乡镇农村的扩展以及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在我国,城市周边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因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新市民”群体。这些新市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低文化人群。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城市生活的特别技能、缺乏城市文化的生活习惯、社会心理适应性差、在就业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因此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处境不利人群面对生活的巨大改变,难以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多方面能力差。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市民公平正义和平等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面临的基本教育权利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因此,本文作者从调研分析低文化新市民的现实生存发展与基本教育需求现状入手,揭示低文化新市民的基本教育需求,剖析目前低文化新市民教育的教育需求,提出功能性扫盲教育作为低文化新市民的最基本教育需求,进而重点研究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施与条件保障,力图解决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笔者研究上述问题,在理论方面的价值是丰富和充实新市民基本教育的理论,为新市民的基本补偿教育或功能性扫盲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思考和更为详细的论证材料,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新市民教育政策和相应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入分析低文化新市民的学习需要以及有效合理的培训目标、内容及方式,有益于提高低文化新市民的素质,为低文化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帮助,加快低文化新市民融合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情况的个案研究,对新市民、尤其是低文化人群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讨提高低文化新市民基本教育(功能性扫盲教育)培训质量的实践模式,为提高低文化新市民的素质、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实际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的考虑,笔者在了解低文化新市民生存现状和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一步对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实施与条件保障等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际,对现阶段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作了全面的设计。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明研究缘起,梳理国内外关于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研究现状,厘清相关概念,阐明研究意义,说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低文化新市民的生存现状与教育需求。该部分揭示了低文化新市民的生存现状,阐明了低文化新市民所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观察深入了解低文化新市民基本教育需求状况,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低文化新市民真正的发展教育需求。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市民功能性扫盲为例呈现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低文化新市民的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分析讨论国内外有关新市民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论述了低文化新市民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第四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标。探讨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以低文化新市民个人发展的需要、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确立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的目标。第五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主要内容。讨论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内容应遵循基础性、问题性、实践性、灵活性、针对性的原则,包括生活知识型、生存技能型和自我发展型等三大方面的内容。第六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施与条件保障。阐述有效的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