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妇女从早孕到分娩后的一个时期内,其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较非孕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妊娠期心肌耗氧量、心排血量、心率和全身血容量的增加,使心脏储备能力差的孕妇常难以耐受,尤其是在妊娠后期。心脏功能降低时最早发生降低的指标是心脏储备功能。高水平的基础心脏储备功能可以耐受妊娠对心脏的影响。目的研究孕妇心脏储备功能孕期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孕妇心脏功能衰竭和提高其心脏储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论文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在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妇女保健科门诊做心力监测的688名女性的监测结果和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心脏舒张期时限(Diastolic phase duration,D)和收缩期时限(Systolic phase duration, S)的比值(D/S)为指标探讨孕期女性心脏储备功能变化,并分析心脏储备功能降低的影响因素。其中排除患有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对心脏功能有明显影响的受试者。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分组按照研究对象的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30岁(1组)、30~34岁(2组)和≥35岁(3组)。按照研究对象的孕周分为5组,分别为:-20+6周(1组)、~29+6周(2组)、-31+6周(3组)、-34+6周(4组)和>35周(5组)。按照研究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分为4组,分别为:小学(1组)、初中(2组)、高中(3组)、大专及以上(4组)。按照研究对象的居住地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城市和农村。按照研究对象的孕次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3次(1组)、3~5次(2组)和>5次(3组)。按照研究对象是否合并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2.2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做统计描述;对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不符合方差齐性条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影响因素时,对连续性变量先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然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取a=0.05。结果1孕前女性D/S值和孕期女性D/S值的比较:孕前及孕期各组D/S值分别为1.58±0.10、1.46±0.13、1.38±0.10、1.31±0.14、1.20±0.12和1.31±0.14。孕前女性和孕妇D/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5个组别D/S值总体分布不全相同(F=70.36,P=0.001),并且各个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孕妇D/S值在年龄分组之间的比较:3组D/S值分别为1.35±0.18、1.33±0.15和1.30±0.1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0.02),其中1组和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孕妇D/S值在受教育程度组别间的比较: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P=0.001),4组的D/S值分别为1.31±0.15、1.31±0.15、1.32±0.16和1.35±0.17。其中2组和3组比较,2组和4组比较,3组和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居住地孕妇的D/S值比较: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69,P=0.49),农村和城市D/S值分别为1.33±0.16和1.34±0.17。5孕次不同的孕妇D/S值比较:3组D/S值分别为1.35±0.17、1.26±0.15和1.24±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4,P=0.001),其中1组和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孕妇D/S值比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P=0.001),其D/S值分别为1.20±0.13和1.39±0.16。7 D/S值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D/S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孕周和孕次。结论1孕期女性心脏储备功能低于孕前女性,即怀孕后动用了孕妇的心脏储备;2随着孕周的不同,孕妇心脏储备功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3孕妇心脏储备功能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孕周和孕次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