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家蚕品种932、湘辉、大造蚕卵为材料,运用GC-MS检测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不同发育时期家蚕卵中糖类的差异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qPCR等方法筛选了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了其在家蚕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以及非滞育性卵中的转录表达差异情况;使用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探究家蚕滞育解除的调控机理,取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GC-MS检测到家蚕滞育性卵、非滞育卵、即时浸酸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含有的单糖共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海藻糖、山梨糖5种。用13Cribitol做内标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滞育性卵中海藻糖含量均低于1.0,赤豆色在浸酸过后有下降趋势并在浸酸后的第6 d回升至118.68,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海藻糖的含量差异显著;山梨糖在滞育性卵中随着卵龄的增加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含量很高接近100,非滞育卵和即时浸酸卵中在卵龄1、2 d约为10随后4~6下降至1.0以下,赤豆色浸酸卵在浸酸过后略微上调至140左右随后急剧下降至0.5285。葡萄糖、果糖在不同时期各状态卵中的含量均很低且差异不显著;麦芽糖在浸酸卵中的含量小于0.07,在滞育性卵中较高在0.05~0.16之间,差异显著。海藻糖与山梨糖的转化参与家蚕滞育解除与胚胎发育过程中供能的重要环节,浸酸引起其变化从而起到调控胚胎发育的启动及滞育解除的启动。(2)根据qPCR技术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BmAkt、BmGsk-3、BmGs和CaMKII四个候选基因在家蚕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BmAkt在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表达极低,滞育性卵中维持较高水平,赤豆色浸酸卵中的表达量较低但在浸酸处理后出现先上调至卵龄第5d后下调的趋势;(2)BmGsk-3在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的表达量均很低,只在赤豆色浸酸卵中的表达量高,并在浸卵后的第2、3d达到最高;(3)BmGs在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的表达量均很低,赤豆色卵在浸酸后的第2 d达到最高表达随后下调并在孵化的前2 d有所回调,显示BmGs在家蚕滞育解除的阶段和孵化前期处于较高表达水平;(4)蚕卵中CaMKII的相对表达量只在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在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和赤豆色浸酸卵孵化的前2 d存在明显表达上调的趋势。(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期932品种家蚕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BmAkt及Bmp-Akt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mAkt在51 kDa和61 kDa处均有条带出现,Bmp-Akt在51 kDa处有条带。通过比较p-Akt/Akt比值的变化来反映PI3K-Akt信通路的激活情况,在卵龄3~6 d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的比值相当,在第7 d以后,赤豆色浸酸卵的p-Akt/Akt比值明显高于滞育性卵,并在孵化的第10 d有所下调,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在滞育性卵中及赤豆色浸酸卵的滞育解除前期的的激活程度较低,在滞育解除后的胚胎发育期的受激活程度较高。(4)测定家蚕滞育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糖原合成激酶GSK的活性,滞育性卵中GSK的活性小于13.00 U/L.Pro,处于卵龄第3 d的赤豆色卵中GSK的活性在浸酸处理后为32.71 U/L.Pro,随后呈下降趋势,在浸酸后的第4d达到最低值17.39 U/L.Pro,随后活性又增加,至孵化前1 d达到最高值89.29 U/L.Pro。赤豆色浸酸卵中的GSK活性明显高于滞育卵中的活性,浸酸处理能够增加蚕卵中GSK的活性。(5)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比较滞育蚕卵中Mg、Fe、Na、K、Ca五种金属元素在浸酸前后的变化,蚕卵中浸酸前后Mg、Fe、Na、K变化差异不显著,Ca元素含量在浸酸后降低至83.84,含量变化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