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为追求永续经营与发展,无不想尽各种经营战略寻求成长机会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并购对企业整体的影响效果可说是最快、最显着也最直接的成长方式;而且就进入新产业与掌握市场的时效性而言亦优于内部成长,故并购已蔚为风潮,成为当代企业追求成长的重要途径。 全球近年来财务丑闻频传及台湾证券市场的舞弊事件,投资人不免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产生疑虑,因此,世界各国监管机构掀起了严格监管、开始注重公司治理的优劣。亦有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公司治理与并购绩效的关联性,并且提出实证结果,来检测公司治理落实的程度。然而,回顾最近十年台湾证券市场的活动,并购行为相当频繁,但对于并购活动后,调查公司治理对于主并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却相当鲜少。 针对现存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台湾经济新报资料库所搜集的资料,选取了1995年至2011年间所有发生并购宣告的案例及并购完成的案例,采取多种模型进行检测,主要以事件研究法及多元回归的分析方式,通过并购宣告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并购宣告是否有信息外溢的情形及其是否存在异常报酬的现象、公司治理机制对并购市场反应及经营绩效的影响等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架构,提出待验证的假说。实证分析并购后并购方董事会特性、管理阶层特性及股权结构特性的改变对市场反应及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并购宣告效果的探讨,除实行平均调整报酬率模型及市场指数调整报酬率模型外,有别于过去的研究,实行了GARCH的风险调整报酬率模型,对各事件股票分别计算出预期报酬率,以便进行异常报酬率和累积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定,同时,也对不同频率与不同事件期间的资料(如:日数据和月数据)分别估计,进行比较与分析。 并购方在进行并购活动后,内部监督机制对于绩效是否存在显着性的保护效果,及其是否有效监督管理阶层的执行业务能力,藉此透过收集过去完成并购的案例,来获取更精确的结果,希冀能提出对一般投资人、主管单位及企业管理阶层做为决策的参考。且对并购宣告效果、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尽本研究绵薄的贡献。 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结果发现在平均调整报酬率模型及市场指数调整报酬率模型认为台湾市场并不完全服从效率市场的假说。采用GARCH风险调整报酬率模型方面,在引入异质条件的变异数特性后,实证结果发现并购宣告对主并及被并购方市场反应有显着负向影响。 2.并购信息于宣告日前已被提前外溢。 3.非金融类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在完成并购活动后绩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企业规模和杠杆比率的部份,非金融类公司的并购方,皆具有显着负向的影响;但其它企业特性如营运现金流量与研究发展费用方面,则是呈现出正向显着关系。显示并购方并购后不宜再扩大资产规模。 4.非金融类公司并购方并购后不宜增加独立董事席次,将可减少公司监督成本过高的现象,而此结果亦与Drymiotes(2007)相符。 5.非金融类公司并购方并购后需强化管理阶层激励效果,以留住企业关键的人力资源。 6.非金融类公司并购方并购后需强化知名度及形象以增加机构法人持股比率,股权结构系对于非金融类公司而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管理阶层持股与机构法人持股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系具有较大的正向实质的帮助。 7.金融控股公司并购方并购后需强化营运现金的运用及关注负债比率提高的营运风险问题。 8.金融控股公司并购方并购后对于董监事薪酬的发放宜避免肥猫的问题而影响经营绩效。 9.公司治理机制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并购市场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反应出金融控股公司实有必要进行内部控管的改革与调整;并购后,应对员工现金红利与董监事持股比率进行改革,如此将可提升经营绩效。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将可提供后续并购议题,有关信息披露、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组成的建议,使其能以最佳的内部控制机制来达到目标绩效。对于主管机关而言,将可提供在规范保障股东权益上作一些行政指导,以保障社会整体福利及维持社会公义。对于投资大众而言,将可以藉由企业的信息披露、股权结构与董监事组成来了解企业的并购绩效与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心,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