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中的研究【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以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注射方案。方法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5组:组1为单时相(单纯注射对比剂),组2为双时相(对比剂注射完后注射生理盐水),组3A、3B、3C为三时相(在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时相之间加入稀释对比剂注射时相,即同时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其比例依次为3:7、5:5和7:3)。各组病例对比剂为均使用碘海醇(350mgI/ml)。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CT值,采用单因素分析(anova)比较其差异。评估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各组间总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3,P<0.001),组3B与组1、3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P=0.25),组2与组3A对比剂注射总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对比剂用量最少,为59.9±4.9mL,其次为组3A,为62.9±3.2mL。5组病例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 P=0.016)。组1图像质量最佳,评分为4分为22例。其次为组2和组3A,图像质量评分为3分和4分之和分别为26例和24例,两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χ~2=0.48,P=0.79)。各组产生的上腔静脉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4,P<0.001),产生伪影以组1最多,共21例,组2最少,仅1例。组2冠状动脉CT值较其它组明显高(F=29.41,P<0.001),其余各组间左右冠状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组中,组3A显示右心系统最好。结论在64层冠状动脉造影扫描中,在减少造影剂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方面,双时相和三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单时相注射方案;在显示右心系统方面,三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双时相注射方案。第二部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支架检测的实验研究【摘要】目的64层MSCT采用不同的扫描方式及扫描电流对不同扫描位置的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在扫描床偏离中心位置0.0cm、2.5cm、5.0cm、7.5cm和10.0cm的情况下,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方法(管电流为400mA、600mA)和非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方法(管电流为350mA)对18个冠状动脉支架模型(10个支架内设有50%的狭窄)进行成像,测量支架管腔绝对测量值、支架内CT值、支架内噪声、支架周围水的CT值和水的噪声。结果(1)扫描床偏离中心的距离与支架管腔绝对测量值、支架内模拟斑块的可视比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8(P<0.01)。支架内CT值、支架内噪声以及支架周围水的噪声与扫描床偏离中心距离成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11、0.46(P<0.01)。(2)不同的扫描方式和管电流对支架管腔绝对测量值、支架管腔相对值、支架管腔内CT值、支架管腔内噪声、支架周围水的CT值以及支架内模拟斑块的可视比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支架周围水的噪声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扫描床的位置对支架管腔的显示产生影响,提示行冠状动脉扫描时,尽量将心脏置于机架中心位置。不同的扫描方式和管电流对支架管腔显示的影响较小。MSCT对评价支架内中等密度斑块受限。第三部分不同形态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多层螺旋CT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与局部管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依据冠状动脉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冠状动脉钙化形态对钙化灶进行分类。长轴方向的冠状动脉钙化灶分为:点状钙化、结节状、条状钙化、条块状钙化。短轴方向的冠状动脉钙化灶分为:点状钙化、新月形钙化、半月形钙化、满月形钙化、环形钙化。通过CTA和CAG点对点的评价,分析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同局部管腔狭窄的关系。结果共分析了528个节段钙化灶,其中383个节段(72.5%)为点状钙化,145个节段(27.5%)为非点状钙化。所有点状钙化本身未造成局部冠状动脉狭窄。34个节段冠状动脉非点状钙化造成局部管腔重度狭窄,占非点状钙化灶的23.5%。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造成局部管腔重度狭窄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冠状动脉长轴方向看,造成冠状动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34个节段钙化灶中,结节状钙化、条状钙化及条块状钙化节段分别有4(11.8%)、8(23.5%)、22(64.7%)个。42.3%(22/52)的条块状钙化造成管腔重度狭窄。从冠状动脉短轴方向看,造成冠状动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的新月形、半月形、满月形及环形钙化节段分别有0(0.0%)、8(23.5%)、18(52.9%)、8(23.5%)个。66.7%(18/27)的满月形钙化和66.7%(8/12)环形钙化造成管腔重度狭窄。结论冠状动脉CTA显示的不同形态的钙化斑块造成局部管腔的狭窄程度不同。冠状动脉长轴方向上的条块状钙化和短轴方向上的满月型钙化、环形钙化是造成局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同期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分)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依冠状动脉狭窄程度(0:冠状动脉无狭窄;1:冠状动脉狭窄<50%;2:冠状动脉狭窄≥50 9,6,但<75%:3:冠状动脉狭窄≥75%;4:冠状动脉狭窄=100%)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诊断。两名CT医师还对CTC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记录辐射剂量。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0%(P=0.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0.0%(P=0.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P=0.43),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7%、97.8%(P=0.66);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9%、96.0%(P=0.6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93.2%(P=0.41),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7%、94.4%(P=0.53);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的差异同样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6.6%(P=0.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98.0%(P=0.9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1%、97.7%(P=0.62)。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图像质量同同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类似(3.3±0.5与3.2±0.3:P=0.23)。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辐射剂量(3.1mSv±1.3与10.8 mSv±4.6,P<0.01)。结论在心率低于75次/分,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能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但是辐射剂量大大降低。第五部分北京自然人群冠状动脉钙化的调查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自然人群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病情况,为临床采用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分层和对冠状动脉钙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北京地区随机分层抽取1800例自然人群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扫描。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人群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钙化分布。结果共1548名入选本课题的北京居民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钙化CT平扫,年龄为53.3±7.8岁,共461名受检者(29.8%)检测出冠状动脉钙化。男性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病率(37.7%,270/716)较女性的高(23.0%,191/832)(p<0.001)。男女钙化积分(77.5±252.0)明显高于女性的(37.8±178.9)(p<0.05)。男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男女的钙化积分均与年龄和糖尿病密切相关(p<0.05),女性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高血压密切相关(p<0.001)。结论北京地区自然人群的冠状动脉钙化发病率及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的冠状动脉钙化发病率及程度均较同龄女性高。冠状动脉钙化的发展规律及同临床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