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研究了秦岭金丝猴交配行为,通过656小时的焦点动物观察,基于描述秦岭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野生川金丝猴群的性行为,并试将研究结果与笼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观察到的328次交配中,雌性通常为交配的主要发起者,交配时采用腹背式姿势,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15.96±0.41s,交配后雌性主要表现出四种不同的行为:雌性慢慢离开雄性并在其不远处停下占32.32%;雌性快速离开雄性并距之以数米占27.74%;雌性为雄性理毛占27.13%;雌性与雄性拥抱占4.57%。观察发现的雄性交配时双踩雌性脚踝的姿势尚属该研究领域内首次报道。交配行为全年发生并存在孕后交配行为;性干扰现象支持“性竞争假说”,即干扰者以降低被干扰方交配成功率或者以被干扰方未完成交配为代价试图获得自己与雄性的交配机会(NeimeyerandAnderson,1983;Hall,1965)。此外观察到未成年猴的两种性学习行为:其一是观察交配过程;其二是在社会玩耍中邀配和爬背动作的模仿。其次观察了秦岭金丝猴单元外交配行为,首次对秦岭野生川金丝猴的组外性行为,即单元外性行为进行报道。在2001年11月至2004年5月的观察期内通过行为取样法共观察到了12次单元外性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全年均有发生,发起者几乎全是成年或亚成年雌性,而且交配季节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非交配季节发生的频次。对于野生川金丝猴,单元外性行为的策略支持“杂合性假说”,即雌性通过选择遗传差异大的个体来增加其后代的杂合性程度。然后,考察了雌性秦岭金丝猴多次交配行为,在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利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对秦岭野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群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总计22次雌性多次交配行为。雌性多次交配行为在交配季节的平均持续时间(19.67±1.29s)显著久于非交配季节的持续时间(9.8±2.46s)(t=3.62,P=0.0008<0.01,r检验);单位时间内雌性多次交配的频次为2至5次。在交配季节,多次交配行为的发起者多为成年或亚成年雌性,而在非交配季节发起者则多为雄性。全年均有发生的多次交配行为意味着这种行为的目的不仅仅限于繁育;雄性可能通过多次交配行为来建立或巩固繁殖关系。最后,观察了秦岭金丝猴单元间冲突后爬背行为,在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秦岭野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群内单元间冲突后单元内爬背行为进行观察,共观察到667次单元间冲突行为,其中651次单元间冲突后伴随发生单元内爬背行为。单元间冲突后爬背行为全年发生,且繁殖季节多于非繁殖季节;该行为不仅发生在冲突发起单元而且发生在冲突接受单元。不同年龄性别组雌性参与该行为的比例分别是成年雌性(72.66%)、亚成年雌性(21.66%)和青少年雌猴(5.68%)。通过比较同时期雌性多次交配的研究发现最多参与单元间冲突后爬背行为的5个雌性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多次表现出趋近单元主雄,且均参与了同时期的雌性多次交配行为并于次年产仔。由此认为在冲突发生过程中主动趋近单元主雄帮助主雄缓解紧张情绪进而获得更多交配机会,也是雌性秦岭川金丝猴的一种繁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