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风险模型和因子偏向的Smart Beta指数构建方法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di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mart Beta是基于规则改变投资组合的权重,以捕获某些风险因子的风险敞口并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类指数衍生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持续优化,Smart Beta指数类产品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截止到2017年6月,我国已发行并管理20只Smart Beta指数产品,产品规模达到114.45亿元。综观A股市场现有的Smart Beta指数,大多采用优化权重的方式改变指数中的个股权重,并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构建方法缺乏明显的因子偏向性,不利于普通投资者理解其金融涵义,亦不利于指数衍生品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投资者理财需求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学术研究开始探究新的 Smart Beta指数构建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下述问题来展开研究:
  1.采用等权重加权法和最小方差加权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的市场表现如何?有哪些弊端?
  2.上述两种方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是否暗含了某类因子的偏向?
  3.如何构建基于因子偏向的Smart Beta指数?其中的个股权重如何优化?
  4. 如何选择有效的风险因子?
  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见的Smart Beta指数构建方法,分别为等权重加权法、风险平价加权法、最小方差加权法和最大多元化加权法。其中,等权重加权法赋予每只股票同等的权重;风险平价加权法使得投资组合中个股的风险贡献相等,来确定个股权重;最小方差加权法通过投资组合整体的绝对风险最小化,来确定个股权重;最大多元化加权法通过最大程度地分散组合风险,来确定个股权重。这四种方法都是从优化权重的角度出发来构建Smart Beta指数,其背后的金融特性隐晦较深,不利于投资者理解和应用。如等权重加权法相比于指数对小市值股票赋予了较大的权重,这是否暗含了某类风险因子偏向?这种偏向的方向和程度如何?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明确。
  本文选取中证500指数成份股为样本数据和基准指数,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为样本期间,构建中证500指数、等权重加权法和最小方差加权法三个投资组合,回测这三个组合在样本期间内的市场表现,比较不同构建方式下投资组合的风险及收益特征。然后,通过计算超额收益率和因子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以及对超额收益率和因子收益率进行一元回归并检验其显著性,探究运用等权重加权法及最小方差加权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所暗含的因子偏向性。实证结果显示:
  1.等权重加权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的收益从长期来看优于中证500指数的市场表现;最小方差加权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的风险低于中证500指数的风险。
  2.等权重加权法构建Smart Beta指数的方式相对于中证500指数暗含了小市值因子偏向,而最小方差加权法构建Smart Beta指数的方式相对于中证500指数更偏向于低beta因子和低波动率因子。
  有趣的是,2017年等权重加权法的收益低于中证500指数,这可能是因为2017年金融监管趋严,小市值股票表现不佳,市场回归价值投资。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结构化风险模型和因子偏向,对Smart Beta指数构建方法进行改进。通过设定投资组合相对于指数的单因子偏向,作为个股权重的确认条件;通过选取15个风险因子对股票的收益率进行横截面回归,作为组合风险优化器。构造多个Smart Beta指数并分析其风险收益特征,实证结果显示:
  1.市值因子相对于指数有-0.5σ的因子偏向,新方法构建的Smart Beta指数获得了与等权重加权法大致相同的净值曲线,并且相应的风险指标数值更小。
  2.beta 因子和波动率因子相对于指数有 0.5σ 的因子偏向,得到的 Smart Beta指数的风险与收益都与最小方差加权法相差无几。
  3.基于不同的单因子偏向分别构建多个Smart Beta指数,发现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因子与收益率的关系也会变化。
  综合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结构化风险模型,并与量化研究中常用的因子研究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Smart Beta指数构建方法。该方法对指数衍生品控制风险和提高收益有一定效果,并为资本市场的产品设计、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及学术研究者的投资组合构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本文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在文末加以提出并思考改进的设想。
其他文献
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牛熊转换,股灾来得突然且十分猛烈。在这次股灾中,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面临巨大的考验,金融监管问题被再次摆到了重要的位置。随着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对股票定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公开信息解读能力的不断加强,市场参与者中知情交易者的数量在增加,合法的知情交易也愈发频繁。这部分基于科研和技术优势的知情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导致内幕交易行为更加隐蔽,也使得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变得更为复杂,对监管层提出
学位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加强公司创新势在必行。高校背景独立董事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人脉资源关系等特质,可以给上市公司创新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以及创新资源上的帮助,因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聘任高校背景独立董事会显著提高公司创新,并且在影响公司创新的因素如政策法规环境、所有权性质、股权集中度等不同的公司内,高校背景独立董事对公司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已被证明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了代理成本。自Jensen &Meckling提出代理成本问题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关于代理成本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对代理成本的界定、衡量、影响因素、如何治理等方面,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而近年来,“文化与金融”的交叉和
学位
信用评级机构因其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预警的功能,被称为 “金融市场的看门人”,评级机构的存在一度被认为是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推动力。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的欧债危机让资本市场深刻的认识到评级机构功能的缺失对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破坏力,这也使得危机过后,各国都开始着力于构筑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以保障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国内方面,信用评级业自80年代末萌芽诞生后,先
学位
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各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从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再到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至今,我国股市发展历史不过短短的27年时间。在这短短的27年,机构投资者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基金、券商、保险、信托、QFⅡ等机构投资者纷纷涌入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于市场波动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发现
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运转应该遵循其本身的规律。然而,股票市场泡沫的周期性更迭演化,直至出现的市场崩溃,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当然,金融泡沫并非中国股市的特有现象。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股市常有的泡沫现象,利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建模研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金融资产泡沫,以及防范其崩盘带来的损失都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金融泡沫问题,对于市场投
学位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对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层面,本文试图从方言的角度来解释公司的经济行为。文章的主要逻辑思路是已有文献验证了社会信任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之间的关系,社会信任度水平较高的地区,公司持有的现金较少。近期又有文献验证了各个地区方言的差异与每个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基于此,假设方言多样性通过影响社会信任的建立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且二者之间的相关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汇率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2010 年恢复了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2012 年、2014年扩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2015 年“8.11”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向纵深推进:对前期QFII的扩容,2011 年推出RQFII制度,2014 年、2016 年相继推出的“沪港通”、“深港通”,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特别是推
传统证券估值的方法都是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上所有有关于该股票的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捕捉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这也意味着股票价格反应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但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在股价被高估的时候发行股票,在股价被低估的时候回购股票,即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具有择时行为。而传统的证券估值方法却忽略了这点,由于此现象的存在,财富会在各个市场参与者之间转移。那么在我国相关法律与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
学位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货币政策的制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受转型升级压力的影响,落后的生产要素正逐步被取代,先进的生产要素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正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国际上“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造成了不确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不仅对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