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通过纳米化技术将疏水性雷帕霉素包裹进入双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PCL)中获得雷帕霉素胶束制剂,提高疏水性药物的水分散性。采用玻璃体腔给药方式系统性评价该胶束制剂的生物安全性以及眼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并观察其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Experimentalautoimmune uveitis,EAU)中的疗效。 实验方法:通过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引发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反应合成分子量为5000(Mn=5000Da; MPEG/PCL=2000/3000)的双亲性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嵌段共聚物。采用薄膜挥发法制备雷帕霉素 MPEG-PCL胶束制剂(Rap micelle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载药量和包封率,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Zeta plus-Zeta potential analyzer)测定雷帕霉素胶束制剂的粒径大小、分布以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貌。6-8周雄性 SD大鼠玻璃体腔注射3μl MPEG-PCL胶束(100 mg/mL),在术前以及术后1周、2周和4周通过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成像仪、裂隙灯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染色系统性评价其眼内生物相容性。将MPEG-PCL胶束(100 mg/ml)包载荧光素尼罗红后注入大鼠玻璃体腔,分别在给药后6h、1d、3d、7d和14d处死大鼠并摘取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观察荧光素在视网膜中的分布。SD大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9μg雷帕霉素悬浊液和9μg雷帕霉素胶束制剂进行药代动力学比较,给药后6h、1d、3d、7d和14d采用雷帕霉素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中雷帕霉素的浓度。为了进行药效学评价,我们建立了 Lewis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EAU),并在建模后第5天玻璃体腔分别注射空白MPEG-PCL胶束(MPEG-PCL组)、3μg雷帕霉素悬浊液(3μg Rap组)、3μg雷帕霉素胶束制剂(3μg Rapmicelles组)、9μg雷帕霉素悬浊液(9μg Rap组)和9μg雷帕霉素胶束制剂(9μg Rapmicelles组),注入PBS溶液作为对照。建模后第5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大鼠眼部临床表现并进行0-4级的评分。建模后第12天通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中IL-2、TNF-a、IL-17、IL-6的表达。最后,在建模后第12天,测量大鼠耳廓厚度评估迟发性免疫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CCK8实验评估T细胞增殖反应(T-cell proliferationassay),以此来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出现。 实验结果:本实验通过开环聚合反应成功合成了分子量为5000(Mn=5000Da;MPEG/PCL=2000/3000)的MPEG-PCL嵌段共聚物。MPEG-PCL能够成功包载雷帕霉素并明显增强其水溶性。雷帕霉素胶束制剂澄清透明、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为40 nm,zeta电位约-0.89 mV。玻璃体腔注射 MPEG-PCL胶束后,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成像仪、病理学组织切片和 OCT观察无明显炎症表现。体内药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雷帕霉素胶束制剂能快速的从玻璃体腔扩散至视网膜中,并可积聚在视网膜至少14天。抑制EAU炎症的实验发现,9μg雷帕霉素胶束制剂较其他组具有更好的疗效,且雷帕霉素的药效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同时,玻璃体腔注射9μg雷帕霉素胶束制剂能显著降低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因子IL-2、TNF-a、IL-17和 IL-6的含量。迟发型过敏反应实验以及体外T细胞增殖实验,各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结论:采用MPEG-PCL双亲性嵌段共聚物能显著提高雷帕霉素的水溶性。构建的雷帕霉素胶束制剂具有良好眼组织生物相容性,能有效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能有效降低EAU的炎症反应,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