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全面抗战爆发后,经国民政府批准,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日在公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同时,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所辖兵力约9000人;1937年12月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至1941年底,留守兵团已发展至3、4万人。该部肩负着保卫中共中央、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的重任,并承担正面战场一段黄河河防的守备任务。
本文选取以往基本无人研究的八路军留守部队的供给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八路军留守部队的供给分为经费供给及实物供给两部分。在抗战初期,其经费供给绝大部分由国民政府以军费形式支付。1941年皖南事变前夕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军费,陕甘宁边区财政发生极度困难。为了不过多加重边区政府和人民的负担,留守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采取多种方式自筹经费,解决实物供给困难。本文拟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出发,以皖南事变为分界点,以时间为纵向线索,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的经费来源状况、构成、数量和演变,重点对1941年造成边区财政困难的原因,留守部队创收的形式,部队在创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积极和消极影响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研究,从而充实抗战时期中共军队供给问题这一极其薄弱的研究环节,丰富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拓展其研究深度,并增强其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