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对“嘛”的释义存在重大分歧,对“X嘛?”构式持有错误、混用、默认三种说法,更未见对此构式的详细论述和语料分析。本文结合Michaelis的离心压制观,Goldberg的构式压制观,Panther & Thornburg的词汇压制观,Taylor的粘合压制观提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本文还分别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新华网标题、光明日报网收集“X嘛?”语料516条,并运用这一模型分析其丰富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出于人类使用和识解语言的需要,在抽象构式与填充词汇的结合过程中,压制现象具有普适性。本文提出的构式词汇互动压制模型可用于解释“X嘛?”构式。问句构式与句尾语气助词或代词“嘛”的关系促使双方产生互动压制,进而形成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嘛”产生于北宋,有语气助词和代词之分,按照这一标准,“X嘛?”构式可分为普通“X嘛?”构式和“X(干)嘛?”构式。按照疑问程度分类,“X嘛?”构式构成了一个强式疑问句、弱式疑问句、反问句连续统。通过构式词汇互动压制模型对“X嘛?”构式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的意义会通过互动来消除冲突,这称为调和型互动压制,通过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来实现;当且仅当二者意义一致,则两种意义在相互映衬的作用下相互加强,这称为增强型互动压制,通过粘合型互动压制来实现。强式疑问句“X嘛?”构式是通过疑问构式压制,促使“嘛”恢复其疑问标记功能而产生的。反问句“X(干)嘛?”构式则体现了反问构式压制,迫使疑问代词“嘛”获得反问标记功能。同时,“嘛”的词汇压制迫使疑问构式的疑问功能衰退,通过转喻机制由弱式疑问句替代整个疑问句范畴,从而形成弱式疑问句“X嘛?”构式。当语气助词“嘛”与反问构式、疑问代词“嘛”与疑问构式结合,双方产生粘合型互动压制,促使构式的语义语用功能达到极致,形成了增强型互压句式。从语料分布可以看出,在“X嘛?”构式构成的“强式疑问句<弱式疑问句<反问句”连续统中,疑问程度逐次减弱,而所占数量比例逐次增加,分别是16.67%<35.27%<48.06%。这说明,在现代“嘛、吗”分化之后处于混沌期的疑问语气助词“嘛”将告别历史舞台。而在方言中以疑问代词身份起源的“嘛”也更多地向感叹标记词和反问标记词演变。本文的贡献包括:第一,全面分析了四种压制观的取向和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式与词汇的互动压制模型,并据此分析汉语界难以解释的“X嘛?”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一步讨论语言哲学界所关注的句子与词的关系问题。第二,考证语气助词“嘛”的起源,弥补吕叔湘、石毓智、黄伯荣等人研究之不足。具体论述“嘛”由一个疑问语气助词逐渐演变为感叹标记词的演变轨迹,说明“嘛”、“吗”的分化问题,并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X嘛?”构式得以存在的理据。此外,本文还第一次对具有强烈方言色彩的“X(干)嘛?”构式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三,本文将认知研究与标点符号研究结合,从而将认知语言学的视野拓展到标点符号研究层面。本文对问号的功能及已有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分析,提出问句构式这一概念以期发展问号的适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