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漆艺,即漆的工艺,漆的艺术。中华漆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中华漆艺历史中,汉代是第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技术与风格,已然创造了中华漆艺的首度辉煌。就图像而言,汉代漆艺中的漆器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图像遗产,这些“汉代的图像”与“图像的汉代”既是中国社会史的镜像,又是中国艺术史的镜像。本文站在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以汉代漆器图像为研究本体,以文化史、工艺史、绘画史为指引,运用历史学、图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艺,即漆的工艺,漆的艺术。中华漆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中华漆艺历史中,汉代是第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技术与风格,已然创造了中华漆艺的首度辉煌。就图像而言,汉代漆艺中的漆器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图像遗产,这些“汉代的图像”与“图像的汉代”既是中国社会史的镜像,又是中国艺术史的镜像。本文站在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以汉代漆器图像为研究本体,以文化史、工艺史、绘画史为指引,运用历史学、图像学、考古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汉代漆器“绘画”的整体风貌,以期客观呈现出汉代漆器图像的“绘画史”,旨在传承汉代漆艺文化与漆工精神,并为当代漆艺发展提供史学支撑。本文分别就汉代漆器绘画艺术的发生背景、表现空间、整体发展脉络问题展开研究,梳理、总结了各种器型上汉代漆器绘画的呈现方式;围绕汉代漆器绘画的基础材料及其精制、漆器胎体的类型及特征、装饰材料的分类来展开叙述,注重对汉代漆器绘画材料成分的分析;在创作技艺方面,研究了漆绘画的创作工具、工艺制作过程、汉代漆器绘画创作的视觉设计以及绘画技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汉代漆器绘画具象与抽象的造像系统、漆器绘画的图文表达、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体现,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征;最后主要描述了汉代漆器绘画对后世漆艺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汉代漆器“绘画”是中国汉代的社会图像,集中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社会的历史状况;在工艺层面,汉代漆器“绘画”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出现了锥画、戗金、金银贴花等创新工艺;在视觉传达层面,汉代漆器“绘画”构图严整、线条自由、色彩饱满、装饰性很强,并以浪漫、雄浑、蓬勃向上的风格见长,展现了在汉代漆器“绘画”发展的恣意与积极的美学追求;在意义表达层面,汉代漆器“绘画”呈现了汉代民众的日常美学追求,并十分注重信仰、生死以及未来生活的精神图景的描绘,体现了汉代漆器“绘画”的艺术与生命的交融之美。简言之,汉代漆器“绘画”更多的是追求自由之美与生活器用,并注重生命与信仰的“绘画”表达,传递出汉代人的满实、浪漫与生活的追求,也传递了中国汉代的艺术理想与生命追求。
其他文献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介及其生存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爆炸,使得传媒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使用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质变,人们的媒介习惯随之变化。我们身处于新的时代,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移动化、用户特征数据化、社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
“情绪劳动”这一术语最初用来描述服务行业员工的工作,后被研究者引入教育领域,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定义为一种形式的情绪劳动。然而,当前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较少关注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绪互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互动中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梳理以往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发现若干问题还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
青年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的探索都有待深入,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生涯角色的转换与适应问题,致使个体存在着一些生涯发展的困惑。积极心理学为青年学生生涯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中与生涯关联最为紧密的就是希望。因而也有研究者聚焦生涯领域提出生涯希望及其相关概念,编制了相关工具,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当前生涯希望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还不太成熟,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涯希望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