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身份碎片——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同性恋身份构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身份建构理论,探讨了田纳西·威廉斯在其三部重要作品中同性恋身份失败的建构。作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为20世纪美国戏剧的革新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新理论、新视角层出不穷。然而,威廉斯因剧本中充斥着同性恋人物而饱受争议,从同性恋角度对其剧作的的研究近年虽然兴起,但尚不成系统。本文从身份建构的角度,分析了威廉斯在石墙暴乱前的三部重要剧作《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去夏突至》中对同性恋身份的建构,指出他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同性恋身份:优雅、敏感、富有艺术气质而又饱受同性恋身份的折磨,有别于主流社会眼中变态、可耻、娘娘腔等同性恋他者身份。但是,鉴于威廉斯本身遭遇的身份危机和四、五十年代笼罩美国的同性恋恐怖症,这些建构最终是失败的,表现为身份的碎片:出柜的同性恋身份在肉体上死亡,而入柜的同性恋则遭遇精神死亡。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威廉斯的文学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其作品的评价,以及本文运用身份理论,对其作品进行分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论文的整体布局。第二章,分析了当时美国社会,同性恋者在同性恋恐怖症的阴影下,所遭受的社会的打压与歧视,以及威廉斯本人因此遭遇的身份危机。论文指出,威廉斯的身份危机不仅来自于同性恋恐怖症的社会,也与文化背景、成长经历和宗教身份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在第三、四两章中,探讨了威廉斯为摆脱这种身份危机,在作品中所进行的身份建构。在第三章中,论文通过对《去夏突至》中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的分析,探讨了威廉斯对“出柜”同性恋者身份的构建。虽然塞巴斯蒂安具有优雅、敏感、富有艺术气质等闪光的特质,深得周围人的喜爱,却又饱受身份碎片化的折磨,死亡成为他唯一的出路。第四章中,论文结合《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欲望号街车》两部作品,分析了威廉斯对“入柜”同性恋者身份的构建。威廉斯赋予两个人物同样优雅、敏感的气质,以争取普通观众的认同。但是,这些气质同时又使得他们不堪身份认同的危机而走向精神上的自我毁灭。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威廉斯在三部作品中队同性恋者的身份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构建,如俊美的外表、硕健的身体、优雅敏感的气质等,打破了传统的将同性恋妖魔化的形象。但他笔下的人物无一获得完整的身份,而是在身份危机的重压下,陷入无助、焦虑、压抑、死亡,或者自我毁灭,个人身份依然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威廉斯这种失败的建构,一方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迷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偏见,无声地传递了同性恋者的抗议与呐喊。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读者对威廉斯作品的理解。不足之处,在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石墙暴乱”前的剧本进行分析,未涉及威廉斯“石墙暴乱”后的作品,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这方面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评价是与人类一同存在、发展的一项人类活动,是人类对评价对象意义和价值的把握。评价的四大基本功能是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不仅包括对已有的以及将形成的评价对象进行价值
1750年,德国古典哲学家鲍姆加登发表著作《美学》,提出了美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附庸于文艺理论和哲学。翻译是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和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就本质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之作。小说讲述的是白人孩子哈克贝利·芬和逃跑的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沿着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作用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随着英语歌曲在大众了解他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歌词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提供一个系统的定义和一个歌词翻译的解决方案是有必要的。该篇论文首先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