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南海生态系统是中国国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南海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保护和利用南海生物资源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对南海海洋生物和岛礁生物已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但对空中的生物物种结构研究甚少。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16°50.1′N;112°19.8′E)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地区的“咽喉”重地,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距东南亚国家300-850km,在绝大多数迁飞性昆虫的迁飞主降区-波及区之间。且岛上无耕地和露天农作物,在适合的天气系统下,是迁飞性昆虫往返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可能“中转站”。利用高空测报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明确空中过境昆虫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迁飞昆虫种类,为阐明国家和地区间的昆虫转移危害规律奠定基础,为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尤其是重大的迁飞性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迄今,共监测到243种昆虫,隶属于11目75科211属。其中,鞘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为永兴岛最主要的优势目,膜翅目和蜚蠊目次之;甜菜青野螟、一种小型拟步甲、白背飞虱、东方蜜蜂和台湾乳白蚁分别为这些目的优势种。与之对应,丰富度最高的三个目依次为鳞翅目(99种,40.74%)、半翅目(56种,23.05%)和鞘翅目(39种,16.05%),而丰富度低于前三个目的昆虫群落因方法(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昆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方法(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的差异得出不一致的结果。
共监测到已被证实的迁飞性昆虫共39种,其中包含绝大多数农业迁飞性害虫和6种主要迁飞性天敌。发现33种关键性害虫,33种次要性害虫、11种间歇性害虫、66种零星发生害虫和23种重要天敌。另外,探明了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动态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具有一致性。证实了南海地区多种重大害虫存在跨海迁飞转移危害和天敌伴迁行为,丰富了对南海地区昆虫种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为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16°50.1′N;112°19.8′E)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地区的“咽喉”重地,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距东南亚国家300-850km,在绝大多数迁飞性昆虫的迁飞主降区-波及区之间。且岛上无耕地和露天农作物,在适合的天气系统下,是迁飞性昆虫往返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可能“中转站”。利用高空测报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明确空中过境昆虫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迁飞昆虫种类,为阐明国家和地区间的昆虫转移危害规律奠定基础,为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尤其是重大的迁飞性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迄今,共监测到243种昆虫,隶属于11目75科211属。其中,鞘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为永兴岛最主要的优势目,膜翅目和蜚蠊目次之;甜菜青野螟、一种小型拟步甲、白背飞虱、东方蜜蜂和台湾乳白蚁分别为这些目的优势种。与之对应,丰富度最高的三个目依次为鳞翅目(99种,40.74%)、半翅目(56种,23.05%)和鞘翅目(39种,16.05%),而丰富度低于前三个目的昆虫群落因方法(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昆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方法(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的差异得出不一致的结果。
共监测到已被证实的迁飞性昆虫共39种,其中包含绝大多数农业迁飞性害虫和6种主要迁飞性天敌。发现33种关键性害虫,33种次要性害虫、11种间歇性害虫、66种零星发生害虫和23种重要天敌。另外,探明了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动态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具有一致性。证实了南海地区多种重大害虫存在跨海迁飞转移危害和天敌伴迁行为,丰富了对南海地区昆虫种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为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